怎么样?这个楚国人够搞笑的吧?这个故事记载于《吕氏春秋·察今》。“舟”,是船;“求”,是寻找的意思。后来人们就用“刻舟求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小朋友,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你是在剑掉落在水中的那一刻就跳下去捞剑,还是觉得剑既然掉下去了,下一次注意点就行了呢?
167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何躲廉颇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临危不惧,有勇有谋,战胜了骄横的秦王,为赵国立下大功,因而赵王封他为上卿。赵国名将廉颇,屡次战胜齐魏等国,立下不少战功。他见蔺相如官位比自己还高,很不服气。
廉颇到处扬言,说:“我有攻地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不过是口舌劳动,况且又是一个下等人,我在他下面感到羞耻!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以后,就处处躲开廉颇,避免和他见面。蔺相如手下的人很不痛快,就问他:“您的官位比廉颇大,为什么还要怕他呢?”蔺相如反问:“你们看,秦王和廉颇将军谁了不起,谁厉害?”他的部下说:“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笑道:“是的,秦王是一个强国的君主,我都不怕他,何况一个廉将军?但是要知道,别的国家所以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文臣有我,武将有廉将军,如果我们两人不和,互相矛盾,不能团结一致,那么敌人就会乘机侵入我国。个人之间的恩怨是小事,不该计较。国家的利益是大事,必须摆在首位!”
蔺相如的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知道自己错了,便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中请罪,向他赔礼道歉。从此,两人团结一致,一心为国,别的国家不敢轻易侵犯赵国。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成语即由此而来。“负”在这里是背的意思;“荆”,是指荆条,古代把荆条当作打人的刑具。“负荆请罪”原意是背上荆条向对方请罪。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完全承认错误,诚心请求对方惩罚。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博大心胸令人佩服,廉颇也是一位知错就改有担当的大丈夫。这样两个人的合作,怎么能不成功呢?
168毛遂自荐平原君为何不相信毛遂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他是赵国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毛遂在平原君家里已经住了三年,一直没有表现出什么才能,因此也没引起别人的注意。公元前257年,秦国侵略赵国,秦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奉命到楚国去讨救兵。他选了十九位文武全才的门客,一同前往楚国。就在出发那天,毛遂突然站在平原君面前,自己推荐自己,要求同平原君一起去楚国。
平原君对毛遂的自荐,感到很惊奇,便阻止他说:“一个具有贤德与才能的人,好比一把锥子藏在口袋里,锥子的尖儿立刻就能看见。可是您在我这里都三年了,还从未听到过您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足见您没有什么才能呀。”毛遂反驳道:“您若是早一点允许我帮您谋划,那我的才能早就显露出来了。”他坚决要去楚国,平原君只好带他同行。
他们到达楚国,就与楚国商谈联合抗秦的事,可是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谈出结果。毛遂等得不耐烦了,看看机会已到,便冲到楚王面前,一手提剑,一手拉住楚王衣服,慷慨激昂地陈述共同抗秦的利害关系。毛遂的行为使楚王既害怕,又佩服,立刻答应签订盟约,并派出兵将前往赵国解围。
这时候,平原君领略了毛遂的才干,心里非常敬佩,他拉着毛遂的手,赞许地说:“毛先生三寸的舌头,真是胜过百万大军呀!”
从此以后,毛遂就成了平原君的尊贵宾客了。
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后来人们用“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如果毛遂不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又怎么能发现他的才华呢?因此当别人没发现你的才能时,你不妨自荐,给自己创造机会。一个自信的人才敢于自己推荐自己。才能重要,自信更重要。
169邯郸学步燕人为何会爬着回家去了
相传在战国时候,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好看。北方燕国寿陵地方,有个青年人,不顾路途遥远,爬山涉水,赶到邯郸来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
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观看人家怎样走路。他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又摹仿着做,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再跟那个人后边走几步。可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
这个青年人心想,也许多年习惯原来的走法,所以学不好。于是他索性丢掉原来的走法,从头学习走路。从此,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想着手脚如何摆动,又要想着腿脚如何配合,还得想着每一步的距离……结果弄得手足无措。
这个青年人越学越差劲,一连学了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法,而且把自己的步法也忘掉了。他的钱已经花光了,只好狼狈地爬回去。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学步”是学习走路的步法。这个成语也写作“学步邯郸”。后人用它讽刺那些自己无主见、无创造,胡乱摹仿别人,不但学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掉的人。有意思!走路还用得着学吗?我们可千万不能像这个青年人一样弄巧成拙,结果弄得自己只会爬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