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生的盛宴—莎士比亚戏剧_黄乔生【完结】(4)

阅读记录

  ----------------------- Page 8-----------------------

  些术语,熟悉几个案例,就能写得象个行家。读莎士比亚的剧作,人们总会 把作者想象成一位曾周游列国、学识渊博的百事通,并且出入过本国和外国 上流社会的贵人。才气横溢的外表并不一定反映实质上的博闻多识,艺术家 有想象力这根魔棒,可以幻化出他需要的一切。 1582年莎士比亚十八岁时,同家乡附近一位农村姑娘安妮·哈撒薇结了 婚,妻子比他大八岁。婚后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取名苏珊娜,后来(1585 年)又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女,哈尼特和朱迪丝。 人们推断莎士比亚是 1585—1587这两年间离家去伦敦的,但没有可靠 的文字记载,因而被称为 “行踪不明的年代”。他去伦敦的原因,迄今没有 一致的说法,有人推测因为妻子比他年龄大,他对家庭生活渐生不满。还有 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他与邻村的一些年轻人,私自进入镇东北托马斯 ·露 西爵士的花园里猎鹿,被人发现,爵士告了官。但莎士比亚并不示弱,写了 一首讽刺诗回敬他。露西爵士是当地显达,曾当过国会议员,很有权势,岂 肯善罢甘休,莎士比亚感到压力很大,只好逃往伦敦。这个说法也缺乏一些 说服力,为什么他一逃许多年?更合情合理的推测是,因为他所住的小镇离 伦敦不远,易感受先进的时代风气。当时伦敦有很多剧团,它们时常在英国 各地巡回演出。这些团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地方行政当局恶势力的迫害,往 往寻求王室或某贵族、大臣的庇护,以他们的封号或职衔命名,如女王剧团、 海军大臣剧团等等。1569年 (其时莎士比亚的父亲正任镇长),女王剧团来 到斯特拉福演出。在公演以前,照例要在市政厅演一场,一方面接受检查, 一方面也算招待政府官员和当地名流。幼年的莎士比亚有了接触戏剧艺术的 机会。也许正是演员那种自由自在的云游生活打动了他的心。 他到达伦敦时,正值女王伊丽莎白 (1558—1603)统治下的英国进入鼎 盛期。 此时,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已波及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是一场 文化思想上的解放运动。前此,欧洲一直受封建专制的禁锢,史称黑暗的中 世纪。教会与王权狼狈为奸,限制人们对物质生活和自由思想的追求,因此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手工业、商业的缓慢发展和积累,封建社 会内部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城市居民中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为了提高生 产力,他们必然要追求物质的快速发展,进而在政治上寻求更高的地位。在 文化思想方面,新兴资产阶级坚持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一批文人学士 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际提出现实的要求。他们主张个性解放, 以人为本而非以神为本,这就意味着要遵从理性、破除蒙昧主义,给个人以 自由发展的机会。他们被称为“人文主义者”。 英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政治斗争方面。十五世纪后半期,英国贵 族之间进行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 “玫瑰战争”(1455—1485)。战争本是封 建势力之间争权夺利引发的,其结果是损伤了他们的利益。国家统一成了大 势所趋,人心所向。都铎王室的亨利七世统一了全国,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 中央王权强大到不可撼动。王室为了对付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就须与新兴 的资产阶级联合,采取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不多时,英国出现了经济 繁荣,政局安定的治世。 与此相伴随的,戏剧事业也日益繁荣。在中世纪蒙昧时代,文学只是作 为宗教的婢女,除了英雄史诗、宗教布道文外,戏剧是宗教宣传的一种主要 形式。在莎士比亚幼年,戏剧舞台上还充斥着奇迹剧,搬演的是 《圣经》里

  ----------------------- Page 9-----------------------

  的故事。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找到了古希腊罗马的悲剧和喜剧佳作。此外, 民族戏剧也在发展。这就是一种所谓的插剧(interlude),它是戏剧演出的 间隙里串演的一种短剧,其中有杂耍,插科打诨,滑稽逗趣,一般也有一个 故事情节。十六世纪中叶,有人开始为插剧写剧本,虽然大多是对古典悲剧、 喜剧的模仿,但向民族文学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到莎士比亚的青少年时代,演剧在英国被正式确认为合法的职业,剧团 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剧院的建设也加快了。原来中世纪的奇迹剧和道德剧 都是在教堂里演出,是纯粹的宣传工具。到了插剧兴起。演出地点就移到集 市、广场或旅店前。不久插剧就转向较正规的悲剧或喜剧,有了以演戏为生 的演员,这就需要专门的剧场。1576年,伦敦莱斯特伯爵剧团的台柱子演员 詹姆斯·伯贝奇建立第一座公共剧场,名为 “大剧场”。其后又建另一座叫 “帷幕剧场”。到十六世纪末,伦敦就有了二十多家剧场了。 剧场分为公共剧场和私人剧场两种。公共剧场的构造为:中央是池座, 没有屋顶,周围是包厢,舞台伸入到池座中,演出时,观众基本上环绕着演 员,大家离得很近。这种剧场主要面对广大群众,可容纳一千五百到三千人, 价格便宜,但只能白天演出。私人剧场要讲究得多,有屋顶,有灯光照明, 而其票价也就比公共剧场高好几倍。 由于剧院和剧团增多,对剧本的需求也就大大增加。当时的剧院,剧目 更换很频繁,很多戏因不受欢迎,只演一次就被取消,而最受欢迎的剧目重 演的次数也不多。出于需要,涌现出大批剧作家。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 在牛津大学或者剑桥大学读过书,有较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受过人文主义思 想的熏陶。他们在民间戏剧传统的基础上,加进古典与外国戏剧的养分,写 出许多优秀作品。人们称他们是“大学才子派”。其中成绩较突出的有托马 斯·基德 (1554—1594)著有《西班牙悲剧》,约翰·李雷(1554—1606), 代表作是 《班贝老大娘》,罗伯特·格林(1558—1592),代表作为 《僧人 培根与僧人班歌》,克里斯多夫·马洛(1564—1593),著有《铁木耳大帝》、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尔岛的犹太人》等。莎士比亚到伦敦时,正当 这些剧作家的作品风靡,他们,特别是马洛,对莎士比亚产生了很大影响。 莎士比亚以他们为榜样开始尝试戏剧创作,不过他很快超过了他们,把英国 戏剧推上了顶峰。 莎士比亚初到伦敦,因为出身贫贱,又没有上过大学,找不到什么靠山, 很难谋到什么象样的职位。靠一个叫理查·菲尔德的同乡介绍,他曾在剧院 门口当过专职的马夫,侍候看戏的贵人。后来当了一名雇佣演员。那时,一 家剧团一般由三个等级的演员组成,上等为股东演员,扮演主角;二等为雇 佣演员,扮演配角;还有几个童生扮演女角 (因为女子不能登台演出)。莎 士比亚一面演戏,一面也打杂。他善于观察、揣摩、工作很勤奋,在短短几 年中学到很多东西。 从1590年莎士比亚以 《亨利六世》三部曲开始戏剧创作起,到1613年 写成历史剧 《亨利八世》为止,二十三年中他一共创作了三十七部剧本。他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随时代前进不断发展,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我们据 此将他的创作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期,也可称为尝试期,主要 作品为历史剧和喜剧,时间大致是1590—1594,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六世》、 《理查三世》;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和《爱 的徒劳》;悲剧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第二阶段是成熟期,写出许多

52书库推荐浏览: 黄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