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日常生活以外,贵族士大夫要搞点什么隆重仪式,比如祭祀、参加公共活动、拜见上司贵官等,都要提前“沐浴斋戒”,把自己里里外外都清理干净,才能怀着一颗纯洁虔诚的心去天人合一。可见无论喜欢不喜欢洗澡,上流社会人士一般还是都承认洗澡是好事,是应该鼓励提倡的。
不过正像世间所有事一样,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即使在生活水平提高、卫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照样有一堆人不爱洗澡,别人也拿他没办法,何况是在物质水平低落的古代呢。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以“不爱洗澡”留名青史的贵族士大夫,人数比“爱洗澡”的只多不少,随便数一下就有嵇康、王猛、王安石等。还有一位桓冲,这位倒是洗澡的,但洗完澡不爱换衣服,干净身体往脏旧衣服里一套完事,这也折腾出了一些典故是非。
在中古社会里,能保持“勤洗澡”生活方式的阶层,可能只有寺庙里的和尚了。因为佛教是从热带国家传入我国的,热带国家人民洗澡比较方便(如著名的“恒河晨浴”),所以沐浴的习俗也跟着佛经一起在寺庙里安身。大中型寺庙往往在建造时就设计了专门的浴堂或者浴室院,以供佛教徒洗浴。《洛阳伽蓝记》卷四:“宝光寺……指园中一处曰:‘此是浴堂,前五步,应有一井。’众僧掘之,果得屋及井焉。”出土了无数唐代珍宝的法门寺,“寺之东南隅有浴室院,或供会辐辏,淄侣云集,凡圣混同,日浴千数。洎百年已还,迄于今日,檀那相继,未尝废坠。”[注25]敦煌壁画上也有僧众洗浴的场景。
这些公共浴室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跟现代的公共浴池也没太多本质区别:在地下挖个体积不等的池子,池壁和池底铺上不易渗水的材料(一般是石条或青砖),在水源和浴池之间设个加热炉灶,把冷水加热以后注入浴池,尽量保持池内温度合适人体洗浴。这是基本的设置,至于冲淋设备、莲蓬头、按摩喷头、桑拿房那些就先别想了。
后世那种建在街面上、城区里、收钱让人进去洗澡的商业公共浴池,在唐朝的城市里似乎也不多见,但在宋朝城市里就已经很普及了,而且在浴池里还有搓背等附加服务。苏东坡在享受完搓背工的服务以后还赋诗填词留念:“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注26]
除了寺院以外,另一处有大型沐浴设施的地方是——皇宫。
唐朝最著名的皇家浴池是骊山脚下的“华清池”,这个我们穿越团已经去过不止一次了,不再重复介绍。而且华清池主要是利用了天然温泉,和我们本次说到的人工沐浴也不太一样。在长安城内的太极宫、兴庆宫特别是大明宫,以及不少避暑离宫,也都有大型浴池供人使用。而且这些皇宫里的浴殿,除了让皇帝后妃们洗澡,还有别的奇妙用途。
比如您家丈夫在婚后仕途得意,从一介平民书生考科举中了状元,又步步高升,有朝一日做了翰林学士,负责书写圣旨,相当于皇帝的大秘书的角色。那么有一天他正在宫内直房值班的时候,内侍宦官过来传诏,天子要找他商量政务。没说的,带上纸笔墨盒跟着走吧。
七拐八拐,没往正常传召的延英殿或紫宸殿、清思殿方向走,反而走向那座窗冒白汽、檐蒸水雾的“浴殿”。到了跟前,一看一堆宦官宫女手捧各种沐浴用具和干净衣物等,隔着垂地的帷帘纱帐,只听浴池里确实水声哗哗直响,皇帝正在里面洗澡呢——这是要干啥?
别紧张,别紧张,这是正常情况。唐朝皇帝的确有这个奇特癖好,喜欢在澡堂子里谈工作——嗯,当时叫“浴堂召对”。这是纯洁的工作关系,不一定会命令您家丈夫脱衣陪浴,很可能只是皇帝自己泡池子里或者洗完了穿上衣服坐着,口述想法,您家丈夫负责讨论和记录,谈得起劲可能会一直聊到天黑吹灯拔蜡[注27]。这种事如果经常发生,别的大臣还会羡慕您家丈夫呢,这是君恩深重的表示啊。
您不信,来看看白居易在给皇帝当秘书的时候,和好朋友元稹相互写诗传情吐嘈,都特意要点出“浴殿”这个关键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元稹《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时乐天为中书舍人予任翰林士)》:“未勘银台契,先排浴殿关……偷瞻咫尺颜。恩垂天语近,对久漏声闲······”
同时,既然您家郎君升官发财了,全家人当然也会跟着飞黄腾达,搬进大宅子,奴婢更多,生活更富裕,那么跻身于上流社会贵妇中的您自己,想要常洗澡也不再那么困难了。
首先,您可以有一间单独的浴室啦。这个房间叫“湢”,往往设立在离炉灶和水源都比较近的地方,要往室内地下挖个浴池还是太奢侈了点,一般挖一条专门的排水道,地方够用来放个大的“浴斛”,旁边再放衣架(桁)和比较大的“浴床”,让您能有地方挂衣裳布巾,还能舒舒服服地坐着洗澡就行了。
其次,您用的洗浴剂,也不能再满足于简陋的草木灰、浆水、皂角或便宜澡豆。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各种神奇洗浴药剂配方,如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里专门开辟章节,记载了大量“妇人面药、面脂、澡豆”的配方。随便摘二则:
52书库推荐浏览: 森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