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定居指南_森林鹿【完结】(35)

阅读记录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王景琳.中国古代寺院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李富华.中国古代僧人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李艳茹.唐代小说呈现的佛教寺院社会生活图景.香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011

  想听书看戏,茶馆剧院不侍候,请去庙里拜佛【公众娱乐】

  穿越到寺庙里当了和尚尼姑的唐穿团客人您,在经历过烦琐严肃的出家仪式和清苦枯燥的修行生活以后,今天我们来说说佛寺里的一些欢乐时光吧。

  场面最盛大的活动当然是——过节!什么新年、端午、冬至之类的俗家节日,百姓来逛庙就不说了,单说三个跟佛教关系最紧密,而且从寺里发展到寺外成了全民狂欢活动的节日。这三大佛教节日是:四月初八佛诞节(浴佛节)、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十二月初八佛成道节(腊八节)。

  这其中最有中国特色的要算是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了,在俗世里这个日子也叫“中元节”。不过在佛寺里,当这一天到来,您可别一不小心脱口欢喜赞叹:“今天是中元节啊!”否则老和尚会“啪”给您脑袋上来一戒尺:“不得妄语外道!”

  您揉着光头上的包,可能会很迷惑不解,为什么师父不愿意听到“中元节”这个词?哈哈,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元节”是佛家的对头——道教的节日。

  早在东汉末期,人家本土宗教道教就开始尊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祇,大约到北魏时期,这三官又与“正月、七月、十月之望日为三元日”的说法结合,七月十五就变成了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而佛教呢,虽然在印度半岛也形成得很早,但是“盂兰盆节”在原生地却是没有的,是传入中原以后我天朝人民自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佛教节日,南北朝中后期才在南方地区流行开,比道家的中元节要晚一些。

  虽然两个节日的名称不同,但都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举办,而且节日的内涵也惊人地相似,都是为死去的亲人祈福赦罪、准备供奉品喂饱阴间饿鬼以使亲人灵魂免遭罪。由于汉语的“中元节”比译自梵语的“盂兰盆节”听着亲切顺口,所以名称上是道教的“中元节”更普及些,但是因为佛教在下层广大群众中的基础远远比注重走上层路线的道教稳固广泛,所以这一天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佛寺而不是道观。

  作为一个勤学好问的小僧人,您不妨问问庙里的师父,“盂兰盆”到底是什么。大和尚如果有耐性,会把您带到佛殿中寺院里放置的一座座供物堆前,指着那些内置幡花、灯烛、衣裳、鲜花、水果、点心、素菜的一个个大盆说,这就是了。

  原来唐朝的“盂兰盆”真的是一个个盆子啊······其实“盂兰”这个外来语音译词的本身含义是“倒悬”,指的是鬼魂在阴间受煎熬的苦痛感觉。佛经里有一部《佛说盂兰盆经》,里面有个“目连救母”的故事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没有,那请去问自己的师父让他好好教你念经谢谢······按经文的叙述,目连为了消解母亲因生前罪孽在地狱中所受的苦难,按佛祖的指点,“七月十五日······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打通了这一关。因为这个故事跟我国自古以来特别推崇“孝道”的文化传统相契合,所以我汉地信众居士们就生生造了这个节出来折腾。

  好,七月十五的热闹要开始了,您赶紧洗脸刷牙穿好法衣,听从师父师兄们安排,准备迎接各种仪式活动。如果您是在首都长安里的一座皇家寺院里出家,说不定还能见识到皇帝老儿给父母祖先做供养的盛大场面。

  浩浩荡荡的“送盆官人”队伍进寺啦,皇室气派当然不同于常人,您看那只金镶点翠的大盆子,铸造装饰再加上里面供奉的珍宝花果食物得花费上百万钱呢。“盂兰盆”后面跟着七副神座,就是唐高祖、太宗再加上当朝皇帝的爹、爷爷、曾祖父、高祖父等五代先人,这些神座和盂兰盆周围都被幡节、龙伞、衣裳等簇拥着,七位皇帝祖先的庙号写在长幡子上用来识别。这一路队伍是从皇宫里抬出来的,用了全副仪仗,百官都立在光顺门内外夹道相送,一路上被围观得水泄不通,敲锣打鼓欢呼迎接地送到寺里陈设一天,过了中元节再抬回去完事,年年如此。

  即使在一般的非皇室寺院,盂兰盆节这一天也会有很多人送内装各种供物的大盆子到佛前供养,顺便行香、拜佛、偷瞄别人家的供盆暗自较劲、参观寺里的楼阁庭院花木、跟和尚们打打机锋、跟文人朋友吟诗作对、跟来拜佛行香的女眷们眉目传情偷闲约会。在山门内外,还会有小贩们挎篮子叫卖“瓜子可乐矿泉水”——错啦,是“胡饼酒浆果子点心”——中间掺杂着“郎君娘子行行善”的哀告乞丐们,平时冷清庄严的禅院清修之所一下子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起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森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