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掀开旁边的蒸笼,发现又是一笼馒头,不过很膨松、很软,尝一个还是甜甜的,有您熟悉的蔗糖味。这糖馒头叫啥呢?就是您手上食账里的“婆罗门轻高面”了。在唐朝,蔗糖制法刚从印度传来不久,“婆罗门”则是唐人熟悉的佛经里对印度及印度人的称呼,这款点心既然以此命名,那估计跟印度和佛教都有点关系,制作技术也挺神秘,比如说,揉面是不是要用恒河水呢……
“娘子看这边。”厨役又掀开一个蒸笼,向您炫耀他的手艺。这一笼里是圆形花朵状的蒸糕,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听厨子吹嘘,这是他用极软的面团层层抹上油膏,反复折叠翻转了七次,最后做成圆花蒸出来,所以叫“七返膏”。咬上一口,滋味夹纠缠结,松软甜香,别提多好吃了——其实就是现代的“花卷”吧。
您觉得这些蒸点的配料都太单调、太油腻了?那咱们来个华丽清素的。旁边那一笼,挂着“天花”的签子——别怕别怕,这个“天花”不是后世那种传染病啦,全名叫“天花菜”或“天花蕈”,是生长在山西五台山附近的一种菌菇,白色,形状如松花,很好吃。
“天花”则是一种像包子的有馅面食,通常馅里包含米饭。米饭,再配上剁碎的天花蕈粒、一种经反复调制的香料——“九练香”,一起做成馅,包上面皮蒸熟,就是这款清香四溢的珍蘑米馅包子,不,“天花”啦。
包子馅不但能塞在面皮里头,还能摊在外面。您再看这一笼“金粟平”,扁扁平平的蒸饼面上,摊铺着像金色小米粒一样的东西,猜猜是什么?
哎,不用客气,拈个咬一口吧,吃出来没有?粒粒滑软在口腔中爆开,浓鲜迸发……对啦,这可是西元21世纪最流行的世界珍味之一——鱼子酱!鲜死人了吧,哈哈……您说这不是整个一鱼子酱比萨饼吗?呃,我不反对您这么叫,不过跟唐朝人谈起来您还是用它的原称吧,要不然还得解释马可·波罗啥的,多麻烦。
用海鲜入味的蒸点,不止这一种。您看那边还有一笼叫“金银夹花平截”的,打开看,是用刀切开的一截截小蒸卷。取个来尝尝,哟,正宗螃蟹味!
厨子管家在旁边介绍,这是先把面团擀成皮,在上面放置剔好的蟹黄、蟹肉,再卷成一个长卷子,用刀切(截)为小段,上笼蒸熟。卷子的横断面呈现出黄白交织的颜色,所以叫“金银夹花平截”——您觉得这老北京鸡肉卷,不,老长安蟹肉卷味道怎么样?
您说还挺好吃,就是样子太普通了,蒸来蒸去不是花卷就是馒头包子,看着不带劲。行,咱们来看个形状花哨的蒸点。
开——您瞧这一笼点心!上面是一丛丛燃烧的火焰,下面是浅浅的杯状,像不像奥运会开幕前大家拿在手里传来传去的那个“火炬”呢?呃,您说更像洋快餐店里的甜筒冰激凌?随便啦,这个叫“火焰盏口”,也是蒸饼的一种。
再来一笼既好看又好口彩的“水晶龙凤糕”。这是糯米做成的糕,糕面用枣子镶嵌出龙凤形状,上笼大火蒸至糯米爆花就可以吃了,米糕白亮如水晶,配上红莹莹的枣子,喜气洋溢啊。
说了半天,不是面食就是米糕,有没有不带主食的蒸点?
有,有,您看这款“葱醋鸡”,就是用葱和醋给鸡肉去腥解腻后上笼蒸熟的……这边还有一笼“西江料”,是用西江猪肩肉剁碎蒸出来的大肉丸子……那儿还有一道“暖寒花酿驴蒸”,是用黄酒蒸得极糟烂的驴肉,冬天吃来祛寒气最妙啦。
呃,您说鸡肉猪肉也还罢了,您不喜欢狗肉驴肉之类偏僻奇怪的东西?那个……那您别往这边走了,这边没啥“分装蒸腊熊”之类的野生动物,真的……
蒸制的食物我们就看到这里好了。话说您不是喜欢烘焙吗?唐朝也有烤出来的点心哦!虽然海绵蛋糕是不用想了,但烤个饼啊面啊还是可以的。
烤炉在厨房的另外一个角落里,您看看,好巨大的一座呢。这种大烤炉叫“公厅炉”,很多官衙里都有,是用来供给大食堂的,需要一次做出大量食物来给很多官吏同时吃,所以容量惊人。现在炉子旁边放着不少已经烤好的点心,这一盘长圆形的像鸡卵一样的烤饼,里面是有馅的,这叫“曼陀样夹饼”,“曼陀”又叫“风茄儿”,饼的形状是在模仿这种植物的果实。
烘烤的点心往往有模具,唐朝点心也不例外。这一盘金黄色的像铃铛一样的点心,是面粉里搅拌了酥油,灌进模子里烤出来的,嚼在嘴里也是酥脆有声,说不定跟后世一道叫“炸响铃”的菜有点亲戚关系……我说笑话呢您别当真。
当然啦,烤炙的食物也不限于面点。在您那食账里,“光明虾炙”是烤活虾,“升平炙”是烤三百条羊舌鹿舌拌在一起吃,“箸头春”是烤活鹌鹑,“格食”是烤豆粉裹羊杂,这些都算小意思。烤食里最壮观的是这道,当当当当,烤全羊!
您说在食账里找不到这个名字?呃,这只外焦里嫩、香气喷涌的羊同志在食单里叫作“红羊枝杖”,有点怪哈。
52书库推荐浏览: 森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