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定居指南_森林鹿【完结】(61)

阅读记录

  为什么呢?唐朝的社会跟我们熟悉的后世社会不同,因为印刷术不普及,纸张也贵,普通平民人家读书是比较困难的,能阅览大量图书、跻身高级知识分子行列的,大都是世家贵族出身,本身就有家业有财产,就算辞官回家不干了,也不至于贫困冻饿。官场风气又较开明豪放,顶撞吵架天天有,因言入罪杀你全家可不多见,所以敢说话的人多。

  就唐朝史官而论,因为要坚持“董狐直笔”原则,而跟皇帝、宰相、宠臣、贵戚们吵架吵到青史留名的,哪一朝都有,随便拨拉出来的如朱子奢、褚遂良、刘洎、宋璟、张廷珪、刘知几、吴兢等。所以别指望您接的这个“改史”任务能在史馆里顺利推行,怎么也得斥退更换几个不听话的下属,背地里挨好些嘲讽抨击,在朝野上下把自己名声弄得很臭,很可能还会被当代文人写进笔记小说里钉在耻辱柱上当反面教材。

  这些先不管了。总之经过一番折腾,您终于把长安皇宫史馆里存有的八十卷前两朝国史改完了。所有“隐太子”字样全抹掉,“秦王”也全抹,改成自立国起李世民就被封为“皇太子”,相关事件记录也相应涂改完,刚刚长嘘一口气,当天值班的史官丙淡定地提醒您:“明公是否亦应修改实录?”

  “实录”?这又是什么?

  实录嘛,就是史官们撰写“国史”依据的主要材料呀。

  您那是什么表情?难不成您以为史官们写的“国史”内容都是自己拍脑袋瞎编出来的?又不是在网络书站更新狗血玄幻种马小说,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字的,人家史官也要依据材料取舍修撰呀。

  唐朝制度,“修国史”是不定期的,过个几十年时间,朝廷有钱有闲有群众呼声了,才临时给史馆加派人手,根据材料续修这段时期的“国史”。而“修实录”是基本固定的,一个皇帝挂掉,一段朝政结束,史馆就自动准备修撰已死皇帝的“实录”了;或者当朝皇帝很上心,想在活着的时候就看到史书上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下令史官们编修自己在位这些年的“实录”,作为将来“修国史”的主要材料。

  值班史官丙施施然把您领到放“实录”的房间,门一开,一股子陈年书蠹霉烂味直冲出来。这也难怪,终唐一世,“国史”也就修了一百多卷,而“实录”呢?

  高祖实录,二十卷,贞观十七年七月撰毕奏上入库存;

  太宗实录,二部各二十卷,上部贞观十七年七月撰毕奏上入库存;下部永徽五年闰五月撰毕奏上入库存;

  高宗实录,四部共一百六十卷……

  中宗实录,二十卷……

  睿宗实录,二部共十五卷……

  武后实录,三部共六十八卷……

  玄宗实录,三部共一百六十七卷……

  您已经涂改过的“国史”,基本上是纪传体的史书,跟后世我们能看到的《旧唐书》《新唐书》比较像。而您现在抽一本“实录”翻开看,会发现它以编年体为主,主要按时间顺序,罗列一个皇帝在位时发生的各种大事,更像是后来的《资治通鉴》那样子。

  您说既然“国史”都修成了,这些材料为什么还留着?干脆一把火全烧掉算了?得,您这是打算“焚书”了?下一步是不是接着就要“坑儒”,鼓动全天下的读书人全起来造反?先朝基业,煌煌著录,几代人的心血,说烧掉就烧掉?别做梦了吧,还是老老实实一卷一卷查改“隐太子”“秦王”得了。

  当然了,值班史官丙耐心地提醒您,我大唐风气开放,“实录”修成以后不禁人抄阅,这么多年下来,哪个皇亲贵戚重臣世家52书库里没几本国朝实录,您打算把家里有书的都翻查个遍,一一涂改过来?就算您上奏天子,发动了大规模的收书改书运动,那什么,我大唐声威播散四方,那些新罗、日本、渤海、南诏、吐蕃及西域诸国的使臣到长安时,也往往要带走很多实录回国去学习借鉴,难不成要下国际通牒勒令那些国家也把唐实录全改掉……

  闭嘴吧,给我改实录去。

  又经过不知几年几月几日的挥汗奋战,高祖实录二十卷和太宗实录四十卷改完。刚刚长嘘一口气,当天值班的史官丁淡定地提醒您:“明公是否亦应修改起居注?”

  “起居注”?这又是什么?

  起居注嘛,就是史官们撰写“实录”依据的主要材料呀。

  您那是什么表情?难不成您以为史官们写的“实录”内容都是自己拍脑袋瞎编出来的? “修实录”这活动隔十几年几十年才搞一回,谁的大脑能把这十几年间大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全记清楚?人家也要从即时记录的原始材料里找素材呀。“起居注”就是这些原始素材里最重要的一种。

  笼统地说,“起居注”是逐日记载皇帝言行的一种文字记录,由皇帝的秘书“起居舍人”或“起居郎”每次朝会的时候拿笔现场记录,除了记皇帝当天说啥、做啥,还广泛记录一切与国家大政有关的人和事。这玩意儿存在时间很久,由汉朝到清朝代代延续,很好地保证了我国历史的系统性和严肃性。

52书库推荐浏览: 森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