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定居指南_森林鹿【完结】(79)

阅读记录

  注50:“祓禊”音fúxì(伏戏),古代“除恶之祭”。

  注51:刘驾《上巳日》。

  注52:杜甫《丽人行》。

  断炊了,大家欢欢喜喜上坟去吧【寒食清明】

  穿越到唐朝的一大好处,就是唐朝人特别豁达乐观、爽朗、爱热闹、抓紧一切机会享受生活。就说咱们现在体验的这些古老节日,在唐朝以前,很多都是为了纪念、追思、标志农时或驱邪趋吉等,但是到了唐朝人手里,一个接一个地全都变成大家开心娱乐享受美食美景美人的时光。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了。至少说到“清明节”,大家应该还都有个概念,知道这是给过世的亲友上坟扫墓的日子,但您知道丧心病狂的唐朝人在这一天都干些啥吗?

  咱们这就穿越过去看一看。客人您等等,手别那么快,您看,落地时间设置错误了吧。

  您问哪儿错了?这不是设的四月五日清明节吗?大哥,这“四月五日”是指阳历、西历、公历、格里高利公元纪年的“四月五日”,现代我们放清明小长假按这个时间放。可是在唐代,人家是按农历、夏历、阴历来纪年月日的。在唐朝,“清明节”大都是三月上旬,“春分”这个节气之后的第十五天,有时候甚至比“三月三上巳节”还早,所以到了后来,渐渐的“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就合三为一了,后世统称是“清明节”。

  “上巳节”我们前面已经体验过了,这回要去体验的是“寒食节”“清明节”。

  “寒食节”是怎么回事,其实也有好多人都听说过,基本就是晋文公和介子推这一对君臣之间的恩怨情仇爱恨虐恋。君主落难时臣子割股相救,领导发达富贵了就把穷兄弟忘了,结果穷兄弟一生气跑进深山里躲着不出来,再怎么蒙主宠召也傲娇拒绝,最后闹到君主放火烧山,偏执狂臣子抱着棵柳树宁死不相见的地步,最后为了纪念这“忠臣”,大家以后在烧山这一天都禁止生火,还编柳条圈、插柳种柳来纪念介子推。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但是据专家考证,其实“寒食节”的起源并不是它,而是周朝末期因为星象学说而产生的“禁火”习俗。按照古人“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想,火这个东西保存燃烧了一整年,特别是经过漫长的冬季,它也会疲累浸恶,需要像植物动物一样繁殖重生。所以在春天,大家要把“旧火”统一灭掉,为保证灭得干净,这个灭火时间长达一至三天。

  “寒食”结束以后的第一天就是“清明”,在这一天,宫廷里要向外颁赐“新火”。宫里的小奴们在殿前一字排开,每人一套家伙,现场在榆木上“钻木取火”,第一个取火成功的,皇帝会赏赐他三匹绢、一口金碗。随后这火种被大家用榆木或柳木条引燃,分送出宫,赏赐给近侍大臣,以示皇恩宠眷。得到宫内“传火”的人家会把木条插在大门旁边,夸耀整日,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53]。

  宫内“传火”有限,平民百姓家就别想了,老老实实自己弄新火种吧,这也是一项技术活儿呢。

  所以穿越到唐朝的寒食节以后,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冷?没这么夸张啦,即使在长安,农历三月的日间平均气温也有十几摄氏度了,唐朝首都居民这时候都争先恐后地到户外活动呢。多穿件衣服,身上不会有太大感觉的,但是您的肚子里恐怕已经开始叽里咕噜作响了吧?

  去厨房看看,冷锅凉灶,烟气不起,平时无论什么时候都保存着火种的炉炭这时候也完全熄灭。别说做饭了,您想给自己烧口热水喝都没门儿。您问那“寒食节”期间唐朝人都吃什么?难不成大家一起绝食三天?

  当然也不会。您揭开灶上这瓦罐瞧瞧,满满一罐子稀粥呢!这可不是普通的白米粥,人家有个专门名称叫“饧大麦粥”。您趁人不注意尝一小口,粥里有大麦的醇厚味和杏仁的香苦味······我说客人您别舀了一勺又一勺喝起来没完,这“饧大麦粥”的正经吃法可不是这样的。

  作为寒食、清明节的特色食物,“饧大麦粥”的做法和吃法都相对复杂。先将大麦(或者粳米)熬成浆,煮熟,再把杏仁捣碎拌进去,冷凝以后切成块状,分给大家吃,吃的时候浇上麦芽糖稀。还有一种“干粥”,是把麦粉、粟粉、米粉炒熟,加水调成糊糊吃,有点像后世的“面茶”“藕粉”“黑芝麻糊”这些东西。

  您说怎么都是稀的?您快饿死了,需要点儿干粮填肚子。也有也有,看这边这一笼“子推蒸饼”,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命名的,但它其实就是“枣糕”,把枣子捏在面里上笼蒸出来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模拟介子推老兄被烧熟在山上的模样……您觉得这玩意儿太粗糙难下咽?呃,寒食节也有高级食物,叫“寒具”,这东西一直流传到现在,但大部分地方已经管它叫“馓子”了,是用蜜调水和面,抻成一束束细面条,盘旋弯曲起来下油锅炸,炸得金黄酥脆一碰就断,吃到嘴里又香又甜入口即碎。食用油在唐朝是贵重的东西,“寒具”大概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吃得起。

52书库推荐浏览: 森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