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菩提_林清玄【完结】(10)

阅读记录

  最后,演若达多因此疯狂,整天在城里狂走,寻找自己失去的头。

  佛陀释迦牟尼问他的弟子富楼那说:“这个人为什么无缘无故地狂走呢?”

  富楼那说:“那个人心发狂了。”

  佛陀便对弟子开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像演若达多的狂性,那是因为“自诸妄想辗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自已在妄想里辗转,互为因果,而在痴迷中累积,度过很长的岁月)。其实,演若达多虽然发狂了,他的头并没有失去要使他找到头的方法,就是使狂心歇息下来,而不是去找另一个头。

  于是,佛陀说:“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狂心歇息就能找到智慧的菩提,那是困为殊胜清净朗的心性本来就充满了法界,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

  为了使弟子更了解“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道理,佛陀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衣服里有一个无价的如意宝珠,自己却不知觉。最后流落街头,成为乞丐,到处奔走乞食维生,他虽然那样贫穷,衣服里的宝珠并没有遗失。有一天,遇到一位有智慧的人,指出了他身上的如意宝珠,他立刻就成为富有的人,这时他才知道,如意神珠原来早在自己身上,并不是从外面得来。

  这两个故事都出自《愣严经》,佛陀说的“演若达多的狂性”和“穷人身上的如意珠”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演若达多的狂性就是一个人的妄想,而穷人身上的如意珠则是一个人的好本质,发现好本质(甚至是明净的自性)唯一的方法就是在狂乱与妄想中歇息下来。

  我觉得,这故事对现代人来说更有意义,因为生活在现代的人多少都具有狂性,飙车者为了追求一分钟的狂性,宁可丢弃百年的生命;大家乐迷则是顶着自己的头,每天在上面找头的人;每天在街上,我们会看见为了推销衣服,大吼大叫、乱甩衣服的小贩;百货公司里抢买打折货的人潮;戏院前霸占着窗口,横眉竖目的黄牛;绿灯还没亮说紧踩油门准备冲出的车子;追赶、跑跳、碰撞的人群……这是一个多么狂乱的妄想与欲望纷飞的世界?

  当我看见了世界的转动,抬起头来,看一朵精美纯白的云朵,以一伸温和优雅的姿势缓缓飘过,这时我知道了,能没有狂性地生活着,真是幸福的事。

  于是,我每时每刻都让自己的如意珠显现着,并对映着这个世界。

  善 听

  在部分地藏王的塑像,我们会看见他的身旁蹲着一只狗,这只狗有很好听的名字,叫做“善听”。就像许多菩萨的坐骑,文殊菩萨的青狮子,普贤菩萨的白象,孔雀明王菩萨的孔雀一样,这只“善听”常常给我非常美丽的联想。

  传闻善听的两耳,一只耳可听十方诸佛菩萨的法音,另一只耳可以下闻人间与恶道众生求告的声音。所以在许多画像里,都把“善听”的耳朵一只竖起,一只垂下。两只不平衡的耳朵,使“善听”看起来十分有精神,随时保持着警觉一般。

  我对“善听”感受到亲切的原因,一是我童年时代养的几只土狗,就是一耳竖起、一耳垂下,它们虽然没有名种洋犬那样名贵,却是忠心耿耿、感觉灵敏,非常通人性。二是“善听”不像文殊的青狮或普贤的白象,非凡间之物,而是一只地藏菩萨的爱狗,青狮的威猛令人肃然,白象的优雅令人崇敬,却都没有白犬“善听”来得亲切。

  唐朝以前的地藏菩萨法像,是没有白犬善听的,原因是,地藏菩萨虽是早就深植人心,但在韩国的金乔觉王子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地藏菩萨的形象还没有深刻的印象。

  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从小就仰幕佛法,他在二十四岁时发心出家,法名就叫“地藏”,他十分向往我国的佛法,在唐贞观四年,携带他的爱犬善听,到我国来参学。

  “地藏比丘”在中国各地游化参访了数年,后来到了安徽省九华山,看到风景地势都好,就在山上结庐苦修,在长达多年苦行里,唯一陪伴他的就是善听。

  后来被一位诸葛长者游山时发现,才为他盖了一座寺院,当时的地方富豪闵阁老发心要捐出一块地,就去问地藏比丘需要多少地,地藏比丘说:“只要一件袈裟覆盖的地就够了。”闵阁老一口答应,没想到地藏比丘把袈裟一撒,竟盖满了整座九华山。闵阁老一看大喜,不但把整个九华山捐出,还叫自己的儿子随地藏大士出家,法号道明。

  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地藏菩萨圣像两侧有两位待者,一位正是大护法者闵公,另一位是他的儿子,也是后来的道明法师,菩萨座前的则是白狗善听。

  地藏比丘在九华山的神通事迹很多,一般人都想念他是地藏菩萨的应化示现,所以把九华山当成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在九华山,地藏比丘共住了七十五年,再也没有回过新罗,他活到九十九岁,唐朝开元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涅槃,坐缸三年,开缸时颜貌如生,骨节还能活动,如撼金石,一直到现在,地藏比丘的肉身还供奉在九华山上。

  地藏比丘的生平记载在高僧传与神僧传里,是确有其人,实有其事,可惜的是,他的传记里却对“善听”着墨不多,由于大家都相信善听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从此就在中土流传了下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