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社会一般人欲望泛滥,不知培福惜福,甚至学习佛教者也受了感染,有人发展出这样的谬见:"福报各自本具,应当享用,并能愈用愈多。若不享受,则如草木无水,日益枯萎。"圣严师父说:"这是倒因为果之说,滥凡作圣之见"。"大菩提心,始于六度,六度之首是布施,布施之要,则始于惜福与培福。如否定福报的培育与珍惜,虽人天小果亦不保,遑论菩萨道的实践。"因此,他训诫门人,应以培福惜福为要。
曾有一位密宗上师感喟地说,在台湾传一般修行的法门,真正修行实践的人少,唯独在传"财神法"时,场场爆满,人人争修。这一方面是大家误以为修"财神法"只在求财,忽略了财神法是在培福开启智慧的修行;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社会追求财富的偏见。现代人追求财富的动机是在满足欲望,这使我想起佛陀曾说过的话:"纵使天上下着黄金雨,也无法满足人的贪欲。"如果借着修行佛法来贪求财宝,如求财神法,财神灌顶者然,又与外道何异?
所以,"多听多看少说话"是以谦冲自牧,多学习别人和长处,不炫厅求售。"快手快脚慢用钱"是勤俭自制,由于钱用得慢,就能不忮不求,昂首阔步于天地之间,此中是极有深意的。
"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也正是指出今日修行者之弊。师父说:"菩萨以其身体为众生床坐,役使于众生而非役使众生,否则便落于经中所指责的'说食数宝"之流,绝不能成为佛法门中杰出的人才。若道心坚固,纵然不懂得文学,且抱病终身,至少亦能自保不堕,也无虞败坏佛门"。"比之于学问,则健康较重要,若无健康,纵有学问,仍无以利人;若徒有健康而无道心,则绝不会成为法门龙象,即使能欺人于一时,终不能瞒过历史的眼光。学问为有道者所用则救人济世,否则便会成为盗名欺世者的工具"。这里所说的"道心",涵盖极广,简言之,是求道之心,修道之心,成道之心,也就是深信三宝之心,净化自我之心,拯救众生之心。
现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是三十年前我们在乡下时连做梦都想像不到的富足了。可叹的是,物质欲望竟比物质条件还高得多,人几乎没有一刻安宁地在奔波着,为了要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回想起来,反倒是从前的旧家,晚上也不必关门关窗,三餐有得吃,走路不必担忧汽车,夜里在庭院里说说故事,似乎比现在还幸福一些。因此惜福培福的人反而幸福;有道心者反而能自在安逸地过日子。
种草
"我们带一点草回去种好吗?"带孩子去爬山的时候,他好几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最近住在乡下,每天黄昏的时候,如果天气好,我总会和孩子到后山去走走,偶尔也到山下去看农人的稻田,走过泥土坚实的田埂,看着秋天的新禾在微风中生长。
对于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看到乡下的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尤其看到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有一次我们在田埂上走,他说:"爸爸,我们带一些稻子回去种好吗?"
"为什么呢?"
"因为稻子长大,我们就不必买米了,要煮饭的时候,自己摘来煮就好了。"孩子充满期盼地说,就仿佛自己种的稻子已经长成。
"要种在哪里呢?"我说。
"我们家不是有很多空花盆吗?把稻子种在里面就行了呀!"
我只好告诉他,种稻子是很艰难的工作,可不比种一般的盆景,要有一定的水土,还要有非常耐心的照顾,我们是无法在花盆里种稻子的。
"那么,我们种牵牛花吧!牵牛花也很美。"孩子说。
有一次,我们就摘了很多牵牛花的藤蔓,回去种在花盆,可惜不久后就都枯萎了。孩子很纳闷,说:"为什么在野外,它们长得那么好,我们每天浇水,反而长不出来呢?"
后来我们挖了一些酢浆草回家,酢浆草很快就长得很茂盛,可惜过了花期,开不出紫色的小花,我对孩子说:等到明年,这些酢浆草就会开出很美丽的花。
在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美丽的,连山上的野草也不例外,我们第一次上山的时候,他简直惊叹极了,即使是夏秋之交,山上的野草也十分繁盛,就好像是春天一样。尤其是在夕阳之下、微风之中,每一株小草都仿佛是在金黄色的舞台上跳舞,它们是那么苗条而坚韧,在一种睥睨的态势看着脚下的世界。从远景看,野草连成一片,像丝绒一般柔软而温暖。
孩子看着这些草,禁不住出神地说:“爸爸,我们带一点草回去种好吗?”
听到这句话时,我略微一震,"种草?"对一个出生在农家的我,这是多么新奇而带点荒唐的想法,我们在田野里唯恐除草不尽,就是在花盆里也常常把草拔除,这孩子居然想到种一盆草!
孩子看我无动于衷,用力拉我的手,说:"爸爸,你不觉得草也各花一样美吗?如果能种一盆草放在阳台,它就好像在山上一样。"
孩子的话立刻使我想到自己的粗鄙,花草本身没有美丑,只因为我心里有了区别,才觉草不如花。若我能把观点回到赤子,草不也是大地的孩子,和一切的花同样美丽吗?于是我说:"好吧!我们来种一盆草。"
52书库推荐浏览: 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