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民国_郭娟【完结】(14)

阅读记录

  我的希望是,检讨自己的时候,一定要打退一切关于过去成绩的回忆,推翻架子,脱下裤子,离开自己,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如果不能自我批评,或做得很不彻底,那就一定要有批评来帮助他。

  这实在已是一种威风凛凛的“帮助”了。

  陪绑性质的舒芜自然领略到这一种威压,并在半个世纪后将这威压传递给我们来感知,让我们惊悸之余,既庆幸自己,又悲悯那些前辈:20世纪中国实在是太动荡了,他们的一生真的是一场冒险啊!

  不知道为什么舒芜晚年选了周作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几天看他写于90年代初的《周作人的是非功过》一书,常常佩服到叹气。太有才了!周作人岂是容易懂的?舒芜却条分缕析地把他研究透了。他有“抚哭叛徒的吊客”的情怀,自信能够把科学的态度和正义的怒火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让一切功绩和成就无意义地成为悲剧的殉葬品,留下来参加新生的过程。”当舒芜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是否也隐隐存了一份奢望,寄予未来的研究舒芜的人们呢?

  大哉陶子

  去合川开路翎研讨会,从重庆机场乘巴士走高速,经过一个叫做“草街”的地方,蓦然望见路标箭头指向“陶行知纪念馆”。车上人齐呼:这里要去看一看。回程路过,会议主办方就安排车子拐个小弯,参观陶知行纪念馆。

  那馆坐落在草山荒野之中,像个寺庙,门前有两个放生池,有水的池中有鱼没鱼,未得细看,另一池中莲叶田田。遥想抗日烽火中流民生之艰辛,其中的难童失家失学失怙,能在陶知行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生活,的的确确是到了福地。

  说陶行知是当代孔夫子是不为过的。

  在那样艰苦条件下办学,而且获得成功,现在全国的育才学校都是由草街这个“育才”而来的。纪念馆中随处可见镌刻的陶知行语录,都是感人肺腑的箴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之根本就是他的名字所示: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历史上由孙中山先生引发的关于“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的大讨论,对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是打下烙印的。陶知行也不例外。他的名字也是自己改过的。他提倡教学合一、手脑并用、学习与生活合一。育才教育中有一条“小先生”制度,是让大孩子教小孩子,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互动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今天,“小先生”模式倒是应该在学校里提倡、普及。

  “育才二十三常能”今天看来也很有趣,其中初级十六常能包括:1.会当书记;2.会说国语;3.会参加开会;4.会应对进退;5.会做“小先生”;6.会管理账目;7.会管理图书;8.会查字典;9.会烧饭菜;10.会洗补衣服;11.会种园;12.会布置;13.会修理;14.会游泳;15.会急救;16.会唱歌。

  高级七常能包括:1.会开汽车;2.会打字;3.会速记;4.会接电;5.会担任翻译;6.会临时演讲;7.会领导工作。

  这“二十三常能”明显带着时代特色,像“会接电”,一定是战时常常停电、断电,所以才要学会的本领,今天别说孩子,就是成人,大多数也只会找物业了。但是可以看出,陶行知教育理念是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现在学“奥数”的孩子不少,自己会洗袜子的恐怕不多。

  陶行知推行大众教育,其深层的教育理念却非常“精英”,比如“育才三方针”,就体现着非常科学、非常先进、即便在今天亦不过时的教育理念:

  一是“迷”,“根据孩子们不断的着迷于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

  二是“悟”,“根据孩子们一般的智力,透过启发性的普遍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历史的发展取得更广的认识。”

  三是“爱”,“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的倾向,透过集体生活,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产生更高的自觉之爱。”

  而“三方针”最终指向仍然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

  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甚少,一般是看现代文学相关史料中、在作家回忆、传记中,瞥见他匆匆而过的身影,有时见他在募捐筹款,有时见他带着学生在公众集会上唱歌、宣传,有时见他奔走于山城重庆高高低低的路上,为延聘教师或请名作家到学校演讲——当时初登文坛的作家路翎就在育才学校当过老师……但不知道他曾留学美国,与宋子文同学,与胡适同是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得意门生。1919年杜威来华,他与胡适陪同在老师左右、做翻译。从杜威那里胡适学到的是“疑”,不盲从“主义”,凡事须实验证明;陶行知学得了凡事实践的理念,“行是知之始”,使他的大众教育面向生活实践。他的老师杜威曾这样夸奖他的学生:“陶博士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建设的功勋和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后死者必定永远纪念他,并贯彻他的事业。”

52书库推荐浏览: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