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犹是昔人非—李煜_汉滴【完结】(20)

阅读记录

  李煜是十分喜好佛法的,他推崇佛教,自己也沉迷其间。当时佛教广为流行,许多人为逃避徭役和赋税纷纷“出家”,柴荣采取抑制佛教、打击寺院经济的措施,禁止私自剃度出家,拆毁寺庙数千所,勒令僧人还俗数十万人,毁铜佛像以铸钱,避免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

  那你又会说周世宗不懂佛,李煜懂佛,常怀仁义、慈悲、恻隐之心,这不限制佛教发展。

  殊不知,周世宗柴荣是这样解释自己限制佛教的行为的,他说:“平定乱世乃千秋的功业。佛家曾谓:如有益于世人,手眼尚且可以布施,区区铜像又何足道!”

  周世宗在位其间,也和南唐交手过,南唐当时很快落了下风,屈尊降位,割地求和,处处受制于后周。

  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李景通也是害怕的,以李煜懦弱的性格,他应该也是惧怕多于嫉恨。

  可惜的是,这位照耀五代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就如流星一般,在位仅仅五年就陨落了。老天对他是不公平的,没给他三十年的时间统一中国、再创一个太平盛世,这给了他短暂的五年,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他死时,李景通也是垂垂老矣,而李煜一面享受幸福的婚姻生活,一面也正渐渐地走向即将接手一个国家的命运。

  柴荣死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这一切变数,李煜究竟是该庆幸还是该侥幸?从后来人的角度以及李煜自己的表现来看,李煜是遇到了和他纠缠了一身的对手——赵匡胤!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代文化之灿烂为汉唐所不及,达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正因如此,赵匡胤作为赵宋王朝的缔造者,颇受后人推崇。

  李煜也是文化的积极推崇者,在这点上,他和赵匡胤是想通的,但就立场上看,他俩始终以对手的身份出现。

  无论江山,还是美人!

  在品足江山美人之争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赵匡胤能走到历史的洪涛中乘风破浪,自此山呼天下应该是从“陈桥兵变”开始的。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是历史上不争的事实。

  柴荣死后新继位的恭帝只有7岁,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怎么能独揽大局?后周出现“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当时的赵匡胤受柴荣遗命辅佐幼帝,为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几乎掌控后周的军权。

  面对如此的全力诱惑,如此的天赐良机,赵匡胤终究没能想“周公辅助成王”、“霍光辅佐昭帝”那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而是自己黄袍加身,一朝君临天下。

  翌年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先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后,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当时还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关于陈桥兵变,在宋代官方文献中,都把陈桥兵变说成是赵匡胤事先完全不知内情的,是不情愿毫无预谋的。实际上,这此兵变完全是赵匡胤主谋的。最大的疑点就是,大军将出之际,都是士气高昂意图精忠报国的,为何会有“点检作天子”的谣传?当时的军将又哪里会有这样的胆子会事先预备足以杀身的黄袍和禅位诏?

  当然关于陈桥兵变,有一点我们还是看到赵匡胤作为一个谋逆者是具有良好品质和宽大胸怀的。陈桥兵变后,他下令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违反命令者族诛!

  心怀天下的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关于这点,之后的历史也有描述,“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我详尽叙述了陈桥兵变的过程,最终归宿点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李煜身上。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大胆却不张扬,虽是武将展现的却是文人谋士的伎俩,可见这个人是很狡猾的,不是很好纠缠的。

  这样的性格特点,在他对付李煜的过程中更是明显。当时的李煜被他困住制住,百般刁难,欲哭无泪,求天可怜,可那时候的赵匡胤却是最舒服最畅快的,奚落李煜,嘲弄李煜,逼地李煜抱头痛苦,却无计可施。

52书库推荐浏览: 汉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