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你专心开车!驾驶的时候乱比画太危险了!”
我们在西和县花鸟市场旁边找了个停车位,下车随便找了家卖杠子面的店。
之所以叫“杠子面”,是因为在做的时候要在案板上用根粗大的杠子,一头嵌在墙里,另一头坐上人来压,把面团反复折叠压成面片,最后再用刀切成条下水煮,这样加工出来的面条劲道有嚼劲,尤其要占一个“脆”字,方为上品。
拌上油泼辣子、醋、姜粉,酸辣可口,和锅盔一样是陕西南部的特色美食。
肯定是因为我们来晚了,店家下锅的八成是压好的面,这个“脆”我们都没尝出来,酸辣鲜香倒是都有,我对面里配的水抄韭菜更是赞不绝口。
北京人爱吃炸酱面,讲究的店,在端出炸酱面的时候,根据季节不同,最多的会配给八色面码儿(方言,指拌在面里的蔬菜):芹菜末、香菜末、黄瓜丝、水萝卜丝、白菜心儿,水抄豆芽、水抄菠菜、煮过的黄豆,等等。我还遇到过扁豆末和木耳,但没遇见过韭菜。
仔细想来,杠子面的浇头味道浓郁,还真就得用韭菜这种味道重的面码儿才压得住。
还是因为来得晚了,店里只剩杠子面在卖。可怜我们这一上午除了那顿罐罐茶啥都没吃,有心再多叫一碗吧,感觉有点单调。正巧吃到一半我想喝水,店里面又只有啤酒,便出门去买饮料,倒是让我在街角遇到有人在卖一种之前没见过的吃食。
先说做它的器具吧,有点像做糖炒栗子的,铁皮炉子上烧着一口铁锅,里面是漆黑滚烫的石头子儿,旁边案板上放着俩面盆,一个装白面团,另一个装着黄色的馅料。把馅料裹进面团擀薄之后,放进装着石子儿的锅里,从边上铲些石子儿盖在上面,上下夹攻,不一会儿就烙好一张饼,成品挺薄,表面坑坑洼洼,像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脸。
我问擀面的老奶奶这是啥?老人家笑笑,告诉我这叫“XXX”——方言我听不懂,多亏烙饼大婶的翻译,我才知道这叫“石子馍”。买了三张带回店里,大家分而食之。
真不错!外层的白面被石子儿烤得焦香,里面那层黄色的馅儿应该是花椒盐加上糜子面和成的,有股杂粮独有的香气,白嘴儿也能吃得下去。
等吃完上车出了县城,才看到微博上有本地的朋友说:这种石子馍,本地人是用来夹烧烤吃的。
我把微博上的话念给同车的人听,我们用想象力把记忆中石子馍的味道再配上烧烤,最后换来哀声一片:“为什么等吃完才知道啊!”
下午的行程是去看看祁山堡,传说那是丞相六出祁山安营扎寨的地方。
等车到目的地,只见两座丘陵中间一片宽阔的平原上,有一个巨大的土堆巍然屹立,土堆上隐约能看见有一圈青砖城墙,从景区大门望进去,一溜石阶盘旋而上。
看到这一幕,那三个货啥都不说,相顾发出一阵狂笑。
我还能说啥呢?爬呗……
爬上祁山堡,这片平原尽收眼底,下午四点多的太阳,斜斜挂在西天。静寂的景点里,只有我们四个人和一个导游妹子。妹子给我们指点着,哪儿是诸葛亮阅兵的地方,哪儿是蜀军扎营的地方,哪儿又是屯粮的地方,说得跟真事儿似的。
细节不重要,地方总是没错的。
我凭栏远眺,肃杀之意弥漫四周,仿佛还能听见千年之前蜀汉士兵围在这个土堆四周振臂高呼“克复中原”的呐喊。
从祁山堡下来,赶往礼县,两地间隔不远。到了礼县天还亮着,我们在酒店安顿下来,等夜幕降临,出门打食儿。
礼县这地方的特色美食是猪油饼,那得等明天早上才能品尝,所以晚上我们随意找了一家看起来很正规的清真餐厅吃饭,图个干净。
这家餐厅的一层只有个前台,要吃饭还得上二楼。
“就爬这几步你们仨笑个啥啊!”
10月23日 周四 礼县 阴 至 秦安 晴
我会做一种特别不健康的食物——脂油饼:
用大量的生猪板油,和葱花一起剁碎,加点盐,平铺在薄面皮上,卷好,切段,一拧,一压,擀成盘子大小,再上油锅烙到外皮焦黄,内层油嫩,那一卷一拧一压,让饼分出数层。端上桌来,猪油和葱花的香气弥漫四周,一口下去,唇齿留香。
和使用植物油也成的葱油饼不一样,这个必须得用猪油,量还得大,是我姥姥的拿手绝活,母亲大人则学了个九分,传到我手里只剩七分神韵。就算这样,几次飨客也让我的朋友们吃得赞不绝口。
旅行过半,换洗的衣服业已告罄,昨晚临睡前上街找了家店送去干洗。起床后他们去取衣服,我去找哪里有卖猪油饼的。
自打从广元出来,我就有轻微的感冒症状,到礼县以后更加严重,以至于鼻子完全闻不到气味,捕猎食物的过程因而困难了许多。
以三十多年的人生经验来判断,我昂头冲进了一处菜市场,这里确实有卖早点的,但没找到猪油饼……最后还是询问了某位看起来很厚道的大叔,才给我指明了方向。
礼县猪油饼和我之前提起的脂油饼或者葱油饼都不一样,其实是类似酥饼的东西。它是用猪油加上一些花椒之类的香料和面,搅成黄色半流质的油面,再用醒好的白面混合,最后放进能双面加热的鏊子中烤制而成。
52书库推荐浏览: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