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哭泣_余杰【完结】(33)

阅读记录

  赢政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被以后的各王朝忠实地仿效。继任的西汉王朝鉴于秦迅速覆亡的教训,实行分封和郡县双轨制,结果五十年之后爆发了七个封国联合对抗中央政府的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央的胜利而告终,分封制也随之走向了末路。

  (二)、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制度。

  周王朝后期,各封国经过长期的政治独立,犹于西罗马帝国崩裂后的欧洲一样,每一个封国都发展成为一个互不相同的文化和经济的社会单元。各国文字不同,升斗有大有小,里程长短不一,车辆各有宽度,也就是说,车辆只能在本国行驶,一出国境,因为不能合辙的缘故,寸步难行。赢政要求把这些全部划一。首先他下令采用一种新文字,也就是一种简体字,把周王国及六个王国所使用的那些繁杂而又互相差异的文字简化为一种"小篆",以后更进一步地简化为一种"隶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所发动,对文字所作的第一次剧烈的改革,是中国文化最大的一次跃进。其次赢政规定标准长度,标准容量和标准重量。从此中国境内,文字、尺寸、升斗、斤两以及车辆的轮距完全一致。这件事奠定了中国人万世大一统思想的基础。中华文明在以后的两千年能够一脉相承,没有象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那样解体,全得益于秦王朝的这项制度。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方块字"的功能。方块字是赢政制定的统一文字的形态,由点、横、竖、撇、捺等线条象搭积木一样组合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能够表达各种意思的小方块。这种文字外形固定不

  容易变化,学起来也相当困难,不象拼音文字那样易变易学。一个聪明人两年时间可以掌握一门外语,但起码得六年时间才能学会汉字。正因为方块字缺少变化,人们就不容易以方块字为基础去制造其它文字,就象欧洲人用拼音字母制造各种不同的文字一样。秦以后的中国统一是主流,分裂也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长期的分裂(如南北朝、五代、南宋时期),但分裂后各地的国民都以大一统的中国人自居,都有一种心理状态,认为分裂是暂时的,终必统一。所以国与国合并之后,人际之间马上水乳交融。这就要归功于方块字的魔力。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四分五裂的现象并不比中国南北朝时更严重。但中国能够重新统一,欧洲却永远地分裂。罗马帝国拉丁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一旦土地隔绝,语言相异的人能够用拉丁字母拼出各自的文字。使用的文字不同,各地人民不可避免地差距日增。中国没有字母这个工具,不能用拼音的方法制造各自的文字。既使中国陷于分裂,甚至象南北朝时期几百年的长期分裂,在广大辽阔的中国领域之内的人民仍在使用同一的方块字。方块字象一条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不同,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灵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中国能够保持超极大国的地位,方块字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劳,这是秦王朝对中华文明所作的最大贡献。

  二、唐帝国开科取士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王朝,但到唐王朝时才成为政府的国策和不可更改的制度,并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袭(元帝国除外),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初叶才被废止。

  科举制度就是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选拔政府官员,考试对象面对全国公民,包括贵族子弟和平民子弟。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门弟出身,一律委派官职。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变革的矛头针对唐王朝以前门弟世家独霸政府的不合理现象,变革的果实是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在此之前,政权的大门一直是关闭的,只限于贵族和门弟世家。科举制度使政权的大门向广大民间开放,虽然只是窄窄的一条狭缝,但与完全关闭多少有点区别。科举制度的功效有两点:一是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这点不用赘述;二是使天下豪杰陷于追章逐句之中,以柔其犷悍横逸不顺之气,聪明才智之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的狭缝挤进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反闹革命了,从而减少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李世民大帝登基后,朝庭举行第一次会试,当他从宫殿高处望着进士们鱼贯而入的肃穆行列时,兴奋地说:"天下英雄都被我装到口袋里了。"科举考试网罗人才和维持社会稳定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科举制度到了宋王朝开始走向成熟,考试纪律日趋严肃,唐王朝那种浪漫戏剧化的场外交易成了不可思议的古老故事。唐王朝的科举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政府并没有为科举考试制定必须遵循的划一标准,只是在宏观上确立了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考试纪律等细节上没有作强制性的具体规定。在确定录取人名单和进士名次时,不但取决于主考官和皇帝的意志和好恶,天皇贵胄和亲王公主也能施加很大的影响,这些人的态度往往能决定主考官的态度。尤其是公主,不但对主考官有很强的左右力,皇帝的判断力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其影响。那些应试的士人为了引起公主的注意,常常的应考的文章之前加上一篇离奇曲折的趣闻轶事,以激发公主的兴趣。中国最早的小说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这篇题外文章情节引人入胜并足以打动公主的芳心,就算应试的那篇文章写得不怎么样,也照样能够得到公主的青睐并金榜题名。为了矫正这一弊端,宋王朝为科举考试制定了一整套应试士人必须严格遵守的强制性纪律,使科举制度真正走向正规化。考试及格人士所受的重视使人神魂俱醉。当进士及弟的高级知识分子结队朝见皇帝通过街市时,首都开封就好象疯狂了一样,万人空巷。当时有人感慨说:"纵使一位大将,于万里之外立功灭国凯旋归来,所受的欢迎也不过如此。"

52书库推荐浏览: 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