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争渡"的明天,日军进入了中国的首都南京,屠杀了三十七万中国平民,八万纯真无邪的中国妇女被日本兽兵强暴蹂躏。每逢想到这悲愤耻辱的一幕,我就心痛如绞:作为一个男人,不能保护他的妻女姐妹免受强暴和凌辱,是一个男人最大的悲哀。
一个男人宁可自己死亡一百次,也不能让他的妻女姐妹被人强暴一次!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国战时内阁把计划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称为"发电机计划"。
执行"发电机计划"的起始时间是一九四0年五月二十六日下午六时五十七分。
执行"发电机计划"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一、没有足够的船只。英国虽然掌握了海上霸权,但英国海上力量在战争早期遭到了德国潜艇的先发制人袭击,损失巨大。剩下的军舰大多在几千公里外的印度洋和地中海执勤,远水救不了近火,能够调往英吉利海峡的船只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运送军队的需要。德国潜艇则在海峡的水下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向满载士兵的运输船只发射鱼雷。
二、德军拥有明显的空中优势。德国空军和英国空军的战机数量对比是四比一,应该能够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牢牢掌握制空权。如果德国空军掌握了制空权,那些满载士兵的运输船只则成为德国轰炸机最理想的袭击目标。运兵船能够逃脱空军致命打击的概率微乎其微。
三、几十万大军在短期内从事没有经过充分准备的大规模撤退,骚乱和不守撤退秩序几乎不能够避免。如果军队争先恐后的上船逃命,船只的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如果军心浮动,在后方担任警戒和掩护的部队就不会拚死抵抗,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这样德军会趁乱发动总攻,把准备上船无心战斗到底的大军围歼在海滩。
四、就算有足够的运输船只,敦刻尔克一个港口在短期内也无法吞吐几十万军队,占半数以上的军队得从海滩上船。可大型军舰和运兵船是靠近不了海滩的,士兵无法从海滩直接攀上军舰。
鉴于上述这些不可克服的巨大困难,从敦刻尔刻完成几十万军队的撤退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英国战时内阁最乐观的估计是撤回四点五万人!!!
最后的结果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作为战争史上的奇迹而载入人类史册。从五月二十六日夜至六月四日凌震的八个白昼和九个黑夜中,英国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了三十四万军队!!!
(四)
英国人的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挽救了英国远征军,挽救了英国,也挽救了英国人自已。正是由于英国人的英勇无私和全局观念,才使上述四个不可克服的困难被英国人成功地踩在脚下。
五月二十六日夜间,当渡船不够的消息在英伦三岛传开后,居住在东南沿海的英国公民立即行动起来,自发地驾驶着自家的私人船只前往敦刻尔克。结果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船队--"蚁式船队"出现在敦刻尔克附近的海面上。船队里既有中型运输船舶,也有数量众多的各种小型船只--渔船、游艇、渡船......连摇橹的小帆船也开来了。"蚁式船队"面临的危险是巨大的:天上是震耳欲聋的德国轰炸机群,水下是德国潜艇的鱼雷和巨炮,海面是象山一样的涛天巨浪......和这些威胁相对应,蚁式船队没有任何武装防卫,而是赤裸裸地暴露在敌方火力的打击之下。但英国人好象看不到这些,而是象视死如归的勇士一样,一往无前地驶向敦刻尔克,把海滩上等待撤退的英国远征军装载上船。大一点的船只直接驶回英国海岸,小一点的船只则把海滩上的士兵转移到停泊在远处水面的军舰上......一架轰炸机从高空俯冲下来,向一艘游艇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船只被巨大的冲击波撕成了碎片,船主的肢体被抛向半空......另一艘帆船马上划过来填补刚才的缺口,继续把士兵装运上船......为了挽救英国远征军,为了挽救英国的未来,英国人自发地把生命豁出去了。
这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可歌可泣的悲壮景观,人性的光辉在这里集中闪烁,把人类社会的未来照耀得通明透亮......
前往敦刻尔克的救援船队在高峰期达到了八百六十艘!
在敦刻尔刻撤退回国的三十四万远征军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部队是由这些私人船队自发冒着猛烈的空袭和炮火从海滩上装载回国的。
在那些自命不凡的落后民族看来,英国人实在太傻了,下述两个因素更使他们傻得让人不可理解:
一是前去敦刻尔克的危险是巨大的,轻则船损人伤,重则船毁人亡。
二是去敦刻尔克救援远征军的行动是自发的,既没有报酬也没有赔偿;不去也不会受到政府法令的处罚。
其实那些共赴危难的英国人完全可以换一种思维逻辑:敦刻尔刻大撤退失败了不干他事,远征军回不来也不干他事,大不了是德国入侵英国灭亡,当亡国奴又不是他一人,有大家陪着,何必这时冒着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前往那个又不是非去不可的死亡地带自找苦吃呢?
令人感动的是:英国人没有这份"聪明",因为这种"聪明"的果实是整体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英国人有这份一叶障目的"小聪明",德国人准会在伦敦制造又一个"南京大屠杀"!那时英国男人就不是面临船只的损失和个体的死伤,而是全部财产的损失和整个家族被入侵德军砍杀摧残,那些激动起来的兽兵还会当着他的面强暴他的妻女和姐妹......
52书库推荐浏览: 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