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十五年祭_李建军【完结】(55)

阅读记录

  第67节:第四辑影响(2)

  失学的日子是痛苦的。我带着路遥的小说开始走上人生之路。为了生存,为了改变贫穷、屈辱的生活状况,16岁,我开始了打工生涯。炎热的盛夏,我和民工们一起在黄河岸边背石砌岸,挖土整堤。那种苦和累真让人痛不欲生,有时真想跳进黄河一了百了。更让我不能忍受的是贫穷的家庭,却在此时不顾我的极力反对和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花钱为我包办了一门所谓的婚姻。这种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构成了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岁月,使我几欲奔死。可是,一想到路遥小说中的人物,想到未来生活的梦想,我就咬着牙挺了下来。寒冷的冬天,我到离家很远的外县一个石场里砸石头谋生。每天天还不亮,我就扛着砸石头的铁锤走出栖身的黄泥小屋,扒开积雪,从石堆上滚下一块块大石头,然后,抡起铁锤,狠劲地砸向那些比我的体重多出几倍的石头。寒风刀子似的皴着,手震裂了,血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滴在石头上。没有洗手的热水,更不用说药布了。可我不在乎,依然虎虎生风地砸着那些圆头方脑的石头,激越的呐喊和四射的石片石屑,一起在冬晨凛冽的寒风中飞扬。我不停地砸呀砸呀,心想快点砸完每天的3立方石头,然后在中午太阳暖暖的时候,就可以躺在石堆上看书了。

  我的精神之树,在路遥作品的潜滋暗养下疯长。我渐渐认识到两年前赌气退学是多么虚荣愚蠢,认识到那时对父亲不期而至的恼怒是多么的可耻和羞愧。我的生活态度在慢慢地、理性地矫正。丢弃的课本被我捡了起来,劳动之余,我不仅看小说也看课本。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生活强加在我头上的一切。终于,勤奋让我取得了中等师范的学历,几年以后,又顺利地走进大学的课堂。

  2

  1993年初冬,路遥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我大学毕业,在武汉一家法治杂志社实习。那天,领导派我到荆州平原上的一个国营大农场去采访,而采访线索只是领导道听途说的一句话。当过路客车将我孤零零地抛在茫茫的大平原上时,正值黄昏时分。举目四望,但见衰草连天,前不见人,后不着村。初冬的风呼呼地刮着,夜色从大地升起,渐次笼罩着茫茫的大平原。望着眼前的一切,我进退两难,欲哭无泪,心情降到了冰点。就在这困难的时刻,我蓦然想起了路遥,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在街头秋风秋雨中茫然无路却咬牙坚挺的孙少平,想起了高加林冒着暴雨克服困难坚持采访在抗灾一线的情景,想起了《人生》中引用的柳青老先生的那段话--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一股不向困难低头的浩然之气,从我的心底冉冉升起,刹那间充盈我的胸腹。薄暮中我抬起头,仿佛看到了地平线尽头有闪闪烁烁的北斗,眼前幻化出灯火斑斓的繁华夜景。我挺起腰杆,忍着初冬的寒冷和饥饿,坚韧地等在凄寒的夜色里。直到子夜时分,才等到一辆从荆州方向往农场拉货的拖拉机,坐在颠簸的车斗里颠到农场时,已经快凌晨2点钟了。

  1994年6月,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和《北京晚报》联合举办的一次面向全国的征文,征文的主旨是"影响人生的一本书"。我当即奋笔,把我和《人生》之间的故事写出来寄给报社。7月21日,《北京晚报》以《〈人生〉教我读人生》为题发表了我的文章。由于地域原因,在我还没看到《北京晚报》上我的文章的时候,却先收到了一些读者来信,这些读者从晚报编辑手里搞到我的通讯地址,直接给我写信谈读我文章的感受,谈得最多的还是路遥和他的作品。这些读者大多都是在北京打工的外地人,其中有很多是大学生。读着他们的信,我第一次感到我的朋友是这样多,他(她)们都是路遥忠实的读者,我们因为路遥而相识。尽管路遥死了,他的作品却活在许许多多读者的心中,并让我们成为素不相识的朋友。

  1995年3月10日,我的《〈人生〉教我读人生》一文,获得了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和北京晚报联合举办的全国征文一等奖。捧着大红的获奖证书和500元奖金,我在兴奋的同时深深地感谢路遥,没有他我根本走不到今天,没有他我也许只能是黄土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农民。是他用他的作品,挽救了一个因贫穷而自卑的农村青年的灵魂,成就了我的梦想和人生。

  第68节:第四辑影响(3)

  嗣后,1999年4月,《大河报·新闻周刊》也以《生命是一种感动》为题,发表了我写的关于路遥作品与我的故事的文章。很多朋友看了《大河报》上我写的文章以后,打电话给我说,他们也从路遥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汲取了营养和生活的激情,从小说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路遥,再次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找到了扬起生活风帆的精神动力。

  3

  用燃烧生命的激情为平民写作,始终把笔触伸向最基层平民的心灵深处,伸向他们贫穷的生活和高尚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写着底层青年成长过程中尖锐的心理矛盾,和痛苦的心路历程,为当代中国的千百万平民读者,特别是农村青年塑造出一个个充满力量和道德之美的精神偶像。这就是路遥作品的魅力之所在,使他获得读者经久不息的钟爱之所在。

52书库推荐浏览: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