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幺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如同这长江之水不知道什幺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停歇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就永无消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衬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是缘自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相通。
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在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
江头江尾的遥隔在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在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毛晋曾盛赞这几句为“古乐府俊语”(《姑溪词跋》),可谓一语中的。
长江
长江古称“大江”或“江”,我国古代一直沿用“岷山导江”的说法,认为它发源于四川省北部的岷山。明代的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指出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但是限于条件,他对长江的源头也没有能够查清。
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域180多万平方公里。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源头是沱沱河。它从冰川丛中走出来,宛如一条金色巨龙,向东迅跑,时而盘旋于巍峨的崇山峻岭之间,时而翻滚于高峡深谷之中,以雷霆万钧之势,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地奔入东海。
长江,数千年来以自己甘美的乳汁孕育了无数杰出的英才,陶冶了许许多多各领风骚的文坛巨匠,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尽了风流。长江,诗的源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生命,造就了诗魂不竭的源头。生命的智能为诗注入了新的神韵,意景交辉凝成流芳千古的诗篇,春秋时期的庄周和屈原,他们都是长江流域荆楚文化的肥沃土壤培育出来的。庄周的《庄子》和屈原的《离骚》合称“庄骚”,开创了南方文化浪漫主义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宋时的苏轼,等等,也都是长江造就出来的。李白一生的足迹遍及长江上、中、下游,他一生写下了若干首歌咏长江景色的佳作,如: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长江流域同时又是历代宗教最为昌盛的地区。历代兴建的庙宇建筑和佛像雕塑,遍及大江上下,云南鸡足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都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则是道教圣地。金璧辉煌的寺观,重檐飞阁的殿宇,高耸于巍峨秀丽的高山峻岭之上,古木林海之间。下游地区的寺院也很多。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描述了六朝古都南京地区寺院之盛: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 《登高》唐•杜甫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追忆似水年华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此时的天气、亭台与去年相同。夕阳西下时光流转。
令人无可奈何,只看见花儿凋零;似曾相识的春燕又飞回来了。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想到这些令人感伤的情境。我独自在花园的小径上徘徊,感觉到很伤感。
晏殊是北宋文人中地位很高的一位,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以才学闻名,七岁就能写文章。景德初年,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被赐同进士出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加给事中,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因论事得罪太后,以刑部侍郎身份任宣州和应天府的知府。后为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明道元年迁参知政事,尚书左丞。庆历中官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52书库推荐浏览: 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