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看破人心全书_路遥【完结】(51)

阅读记录

  样的人交往,该算一幸事。

  第六章

  从行为看人心

  思想指导人的行动,心里想什么,要想干什么,必然体现在他的行动之L。

  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他人的行为举止,就能够从行为看破他的人心。

  思想指导人的行动,但有些人的言行并不一致,所以不仅要听其言,还必须观

  其行。人是极其复杂的,一般而论,直爽的人,心所想的,就照说照干,这种人言

  行一致易于了解,听其言观其行便知其人。但狡俊的人,内心所想的是一回事,所

  说的以致所行的又是另一回事,即以其漂亮的言辞,掩盖其罪恶的用心,所以对这

  种人,只察其言观其行,一时还难识其人,必须花相当多的时间加以考察。

  但是,对狡接的人,加以仔细分析,终会发现其漏洞之处。如齐桓公认为易牙、

  开方、哨刁等人,他们的言行都合乎己意,是忠于己的侍臣,视之为心腹;而管仲

  从他们“杀子”“背亲”“自阉”以讨好桓公,是不近人情之举,他们如此自我牺

  牲必有所图,故得出“难用”的结论,而桓公不听,结果自取其祸。这证明管仲有

  知人之明。由此可见,观察其人行动是否合乎道义,是衡量人的标准之一,也是一

  种看破人心的良法。

  要知人,需要掌握其人的全部言行的情况,这是知人的基本条件,如果仅据其

  人一言一行而做出结论,必然失之偏颇。

  看破人心,要听其言,观其行。行就是我们所讲的实践。

  因此,看人要重其实践,实践是知人的标准。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魏延随刘备人蜀,屡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任汉中王,迁都成都,物色重将镇守汉中,众论以为必是张飞,张飞亦认为非

  己莫属,因刘备最信任的是关羽、张飞,而这时关羽在镇守荆州。可是,刘备却破

  格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汉中位处前线,是蜀重镇,镇守汉中

  是独当一面,不用为众所称的虎将张飞,而破格提拔一牙门将军负此重任,这大出

  人们意料之外,因而引起全军大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

  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

  请为大王吞之。”刘备赞许,众服其言。

  刘备以知人见称。刘备之所以知人,主要看其人在实践中如何。他选将用人也

  据此而定。刘备破格提拔魏延镇守汉中,是根据魏延在战争实战中的表现决定的。

  魏延出身于行伍,他是从实战中打出来的,他学到打仗的本领是来自实战,他是以

  其卓越的战功获得刘备的赏识的。

  《后汉书·虞延传》记载:新野功曹邓衍,因是外戚,有一次得以参加朝会。

  邓衍容姿出众,仪表不凡,初即帝位的汉明帝刘庄见了,自叹不如,对左声说:

  “联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给车马衣服。虞延以衍有容仪而无实行,未曾待之以

  礼。明帝既赏识邓衍,便下诏令他以南阳功曹职位来京朝见,既到,任为郎中。不

  久又升为玄武司马,即负责管皇宫的北门,棒禄一千石。后因邓衍在职不服父丧事,

  明帝知道了,叹气说:"‘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愧而退。人们因

  此以虞延有知人之明。

  虞延能知人,是因他不是以貌取人,而是重在看他的实行。当时,虞延任南阳

  太守,他为人正直,用人执法,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讲私情。邓衍是他的属员,

  汉明帝虽赏识邓衍,重予赏赐,但虞延认为衍“华不副实,行不配容”,即仪容与

  德行不相称,衍自京回南阳有三年之久,虞延都不任用。因此。汉明帝才令邓衍到

  京任职。

  可见,汉明帝以貌用人则误,而虞延看人不重仪貌而重其行,故能看破人心。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是个出色的政治改革家,他曾经创立按“丘”征“赋”

  的制度,铸“刑书”(即法律条文)于鼎,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他还

  着意整顿田地疆界和沟壑,发展农业生产,给郑国带来了新的气象。不仅如此,子

  产还是一个“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断狱能手。他精明强干、善于观察,任何细

  微之事他都能观察得到,因此在判断事物是非曲直方面,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一天早晨,子产坐着车子出门,经过一户人家时,听到里面有女人哭的声音。

  子产忙令赶车的车夫停下来,仔细听了听。车夫听到院中女人的哭声,忙说:“哎

  呀,这个妇人的哭声好凄惨啊,是不是家里人出了什么事情了?”子产说:“你进去

  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车夫忙下车,推开门,只见床上躺着一个男人的尸体,

  那个男人显然是被人毒死的,只见他的脸已经扭曲,口角还有未擦干净的血迹,脸

  色也不正常,浑身一种青紫色。一个妇人正趴在床前不住地哭嚎,她的哭声是那么

52书库推荐浏览: 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