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散文随笔_路遥【完结】(22)

阅读记录

  答:作家面对社会生活应该采取积极态度:一是去了解它,了解整个社会生活的复杂状

  况;再一个是体验。实际上一个作家深入生活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了解、体验、思考,然后才

  能进入表现。我的认识是这样的,过去所谓深入生活是到一个地方去蹲点,我觉得这种蹲点

  式的生活方式,有它的好处。但鉴于我们国家目前社会生活比较复杂,各系统各行业互相广

  泛渗透这种现象,了解生活的方式也不应该是固定的,它应该是全面地去了解。譬如,你要

  了解农村生活,你搬到一个村子里去住,我觉得你这样了解到的情况不一定是典型的。这和

  五十年代有点不同,那时候,你到一个村子里,了解了互助合作的全过程,其他地方也大体

  是这样。现在搞农业生产责任制,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就不一样。工厂和其他方面的生活也同

  样如此,一个工厂和另一个工厂状况是不一样的。现在各个系统互相渗透也比较普遍。我曾

  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社会生活交叉问题。我认为,现在你要写好农村,你也要了解城市生

  活;写城市,你要了解农村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我总觉得,我们反映工厂生活的作品,生

  活面向来都比较狭小。为什么产生这种状况呢?因为它大多都是写四堵墙里的生活,甚至是

  一个车间的很狭小范围的生活,这也反映了作家本身眼界的狭窄。好的工业题材的作品,如

  苏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经济恢复时期的作品,为什么具有非常感人的力量,并引起社会各方

  面都去阅读,并给予好评呢?因为,这些作品既有工厂生活,也写其他方面的生活;把作品

  中的人物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起来去表现,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完全不表现工厂的生产过

  程。它是写工厂的,但是它的活动范围在全城,如《茹尔宾一家》和《叶尔绍夫兄弟》,这

  类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把人物放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间,放在这个城市生活

  中间去表现,而社会生活也进入到工厂这样个范围里去了。这样的了解生活,和仅仅了解四

  堵墙以内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应把四堵墙以内的生活作为你所了解的生活的一部分,应当

  去广泛了解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譬如,一个工人他决不仅仅是跟机器打交道,他有家庭成

  员、亲戚、朋友,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联系——过去我们往往只了解这个工人本身,而

  不是通过这个工人去了解整个复杂的社会生活。如果有一天我们写工业题材的作品从四堵墙

  里拉出来,和整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那么作品将会是另一个面貌。蒋子龙的作品为什么受欢

  迎呢?主不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打破了这种界限,他通过工厂生活来写比较广阔的社会

  生活,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写其他题材的作品也同样应该如此。这是我要讲的第一

  点。另外,就是在广泛了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作家应该体验它。所谓深入生活,不仅仅是

  记个故事——有的故事甚至稍加改造就可以成为一篇小说——我觉得这样的深入生活是没有

  出息的。

  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这种体验要引起自己心弦的震动,而不是站在一旁观察、了

  解、采访、记故事,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必然是干瘪的。史的想法是,所谓写最熟悉的生活、

  最熟悉的人物,也就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说你写小偷,就要去偷人,它是

  一种非常长远的积累。它也不是仅仅对生活外在形式的体验,而是情绪、感情的体验,一种

  最细微的心理上的体验,而这些东西是你作品里最重要的、也是最感人的地方。我自己写的

  几个作品,都是我自己精神上的长期的体验的结果,作品中的故事甚至在我动笔写前都还完

  整,它是可以虚构的。但是你的感情、体验决不可能虚构。

  它必须是你亲身体验、感觉过的,写起来才能真切,才能使你虚构的故事变成事实的故

  事。如果没有心理、感情上的真切体验,如果你和你所描写的对象很“隔”,那么起初的故

  事也写成了假的。所以我对深入生活的理解:第一点要广阔,第二点要体验,不仅仅是外在

  形态的体验,而更注重心理、情绪、感情上的体验,既要了解处部生活,又要把它和自己的

  感情、情绪的体验结合起来。我的《在困难的日子里》,写一九六一年的饥饿状态,这必须

  要你自己体验过什么叫“饥饿”,你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从地里刨出来一颗土豆是什么心

  情?如果你仅仅站在第三者立场上去写旁人在饥饿状态时从地里刨出土豆的心情是不行的。

  你必须要自己有这种亲身体验,或者是在困难的时候获得珍贵东西的心情把它移植过来才能

  写得真切,写得和别人不一样。我举这个小小的例子来说明:要注重你自己内心的体验。有

  些人把深入生活理解得非常狭隘,就是去了解、记录一些材料,而不注重自己的体验和感

52书库推荐浏览: 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