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_江奇涛【完结】(189)

阅读记录

  《武帝纪》: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仲舒,广州人也。景帝时为博士。“及其去位居家,绝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朝廷有大议,使者就其家而问之,国家大议多仲舒发生。”

  汉武帝生平大事年表(15)

  导演:胡玫 编剧:江奇涛

  连载:汉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导演:胡玫 编剧:江奇涛

  董氏传详录此次对策谈话。略曰:“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主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复出焉。)](董仲舒对策事,一曰在建元初年(通鉴),一曰在元光五年(《汉书》),考见王先谦《汉书补注》,及《吕思勉读史札记》“汉儒术盛衰”条。窃以为建元,元光各有一次。)

  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上书应对者百余人。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史称“天人三策”。

  董仲舒建议:

  (1)建立明堂礼制,严格约束诸侯贵族行为,

  (2)立学校,从民间选贤良,为平民知识分子开辟通仕之途,

  (3)提出天人感应学说,用以约束警策皇帝,(天人感应学说,非孔门儒家所固有,而乃是源于墨子之天志明鬼神之论也。)

  (4)限民命田,抑制土地兼并。

  (5)以儒学思想统一政治思想。

  [“复召董仲舒对策,建议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董仲舒又建议“限民名田”,“以塞兼并之路。何按:儒言所言之“名分”,以今语之即“所有权(产权)之明晰也。所谓“名田”,即田土之私有化。井田为公田。名田为私田。《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言于上曰:“古井田法虽难率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瞻不足。”上武帝书云:“(战国以下)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利,刑戳妄加,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史记·平准书》:“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索隐》:“谓贾人有市籍不许以名占田也。若贾人更占田,则没其田及僮仆,皆入之于官”。《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汉代的土地制度,除国家直接控制与直接占有的“公田”或称“官田”,以及“假与”民的公田外,法典化的也就是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土地制度是名田制。师古说:“名田,占田也。”所以,名田制就是占田制,或者说是合法的占田制。名曰制的实质,是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及私人的使用权(土地产品的占有权)。

  汉代的名田制是从秦名田制直接继承而来。“名田”之称,最早就是见于《史记·商君列传》,它是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然后向关东六国地区逐渐推行的土地制度。《商君列传》说,商鞅变法,令“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司马贞《索隐》注:“谓各随其家爵之班次,亦不使僭侈逾等。]

  [何按:董氏之天人感应论实际是一种试图约束皇帝的政治理论,其流弊成为言说谶纬的儒学神秘主义。而其本义,则是建立一个以天象示警约束帝王政治行为的舆论制约系统,以限制帝王的肆意和无上威权。

  这个系统在两千年中国政治中,是有效的。又,武帝重用迷信方士,也与天人理论有关。天人理论用灾异吓唬皇帝。方士则称可用方术消弭天灾,消灾解难,助皇帝长生不老,天下太平。故武帝一度多引方士之流为国师,直到死前方彻悟受骗而尽驱逐之。

  武帝与董仲舒所讨论的第一问题是天人关系,即天命与自由人意(帝王)之关系。若必尊天命,则事事无为,一切顺应天意。若人意可选择,则当求大有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氏以天人感应提出“天命人为,天择人为”的一套新理论。主张:“刑罪少,则阴阳和,四时正,风雨时,草木畅茂,五谷繁熟,六畜遂字,民不夭厉,和之至也。”

  董仲舒《对策》曰:“《春秋》大(何按:大,读为动词)一统者,天地之常经(何按:径也),古今之通谊(何按: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见《汉书》本传)

  所谓除儒学外,“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不使其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非主张禁绝百家言论也。武帝采纳其义,独尊儒术,但并不废百家杂言。]

  [《汉书》:董氏对策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江都易王。易王,刘彻异母,素骄,好勇。仲舒以礼义匡正之,王敬重焉。]

  [何按:董仲舒学术,实本于齐学。齐鲁皆宗儒学,然学派有所不同。齐学中杂管子务实世用之术及墨子天志明鬼经世思想,又有邹衍五德终始之论。鲁学则宗纯儒以礼乐典章之学为重也。齐学者,今文之始。鲁学者,古文之始也。]

52书库推荐浏览: 江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