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编制,整顿关上与关外、南兵与北兵、招募与家丁等编制混乱、互不相属的状况。经过整编,核实为92231员名,其序列:分战兵与守兵——战兵为机动作战部队,分为步营、骑营、锋营、劲营、水营,含步兵、骑兵、车兵、水兵等兵种;守兵为戍城守堡部队,按其所戍城堡大小,分为屯守、马援、台烽等不同编制;另有镇军、驿骡、拨马,以警卫、驿传和哨探。辽军整编后,明章程,严法度,分屯束伍,齐肃训练。
于治械,袁崇焕奏称,“关外不苦无兵,只苦无盔甲、器械、马匹”。他奏请添置火炮,整修器械,查盔甲,点守具,辽军武器装备,得到极大改善。
第三部分吊丧修城(4)
于备饷,屡疏户部,催运粮饷;并奏准“于关外另设饷司,与关内分收分发”。后锦州被围近月,城内粮食,尚且盈余。
经过整顿的辽军,战有良将,守有精兵,上下协调,彼此呼应,严格训练,整肃纪律,提升了辽军整体的战斗力。
第四,屯田。建立关宁锦防线有两个相关的难题:辽军粮饷难驰解,辽东流民难安置。筹措粮饷,安置流民,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办法之一,就是屯田。用兵之道:进则因粮于敌,退则寓兵于农。辽事以来,熊廷弼、孙承宗亦主屯田,但人去而屯废。时宁远战火刚熄,袁崇焕急请银45万两,但不够用。袁崇焕奏请屯田,天启帝以军情急迫,严加防御,“屯田事从容酌议”。粮饷供给不上,战争形势紧迫。袁崇焕再上《请屯田疏》,极言不屯有“七害”,而屯田有“七利”。疏再上,获旨许。袁崇焕将屯田、御守、争战相结合,使民安、兵强、镇富相联系,从而促进了关宁锦防线的重建及其强固。
第五,抚蒙。漠南蒙古东部诸部,靠近关宁锦防线。明朝对蒙古,注重抚赏,联蒙诸部,对抗后金。抚赏分作关内、关外进行,王象乾管关内,袁崇焕管关外。作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对察哈尔林丹汗与哈喇慎36家,赏酒食,颁额赏,进行笼络,联手蒙古,以“一意防奴”。他对受后金攻逼纷投明边的漠南蒙古内喀尔喀部民,给以安置。他利用矛盾,后金灭叶赫,叶赫贝勒金台石的孙女是林丹汗的苏泰汗后,以此联结他抗金。林丹汗也扬言“助明朝”。他重联合,约察哈尔部林丹汗遣其领兵台吉桑昂寨将10万众东行,并约内喀尔喀“亦西来合营”。他重宣谕,锦州有事即遣人令察哈尔部领赏,贵英恰“率拱兔、乃蛮各家从北入援”。以上举措,力求使“西不与东合”,就是不使西部蒙古同东部后金联合,为巩固关宁锦防线、抗御后金军西犯增强了力量。
明辽东巡抚袁崇焕重建关宁锦防线,以精明之指挥,坚固之城池,勇劲之军旅,有效之屯田,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之战略,凭城用炮、以炮护城之战术——关宁锦防线在宁锦激战中,成为坚不可摧的长城。与之同时,皇太极也在加紧备战。
清太宗时所制的“皇帝之宝”宁远鏖战结束之日,便是宁锦激战准备之始。袁崇焕在重建关宁锦防线、准备未来大战之时,皇太极也在进行战争准备。宁远之战是宁锦之战的前因,宁锦之战则是宁远之战的后续。从宁远之战结束,到宁锦之战以前,有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后金发生了四件军政大事:第一件是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继承汗位。第二件是明朝与后金进行议和活动。明廷的意图是藉议和使臣往来,察探后金内部实情,争取时间,抢修城垣,巩固关宁锦防线;后金的意图则是藉谈判拖延时间,防止明军利用“大丧”北进,东向进攻朝鲜,巩固新汗权位。第三件是征抚右翼漠南蒙古。第四件是用兵左翼朝鲜。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后,皇太极心有余悸,虽未敢轻举,却愤懑胸臆、贪心不死。后金进攻明朝,需做两项准备:剪弱明军两翼——征抚蒙古,降服朝鲜。正如袁崇焕所分析:“我欲合西虏而厚其与,彼即攻西虏而伐我之交;我藉鲜为牵,彼即攻鲜而空我之据。”后金征抚蒙古,破坏明朝“抚西虏以拒东夷”策略的实现。后金进攻朝鲜,破坏明朝夹击后金的藩属。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初八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命二大贝勒阿敏等统率大军出师朝鲜。二月,阿敏率军过鸭绿江,下义州、占平壤。朝鲜国王李倧逃出王京,避居江华岛。朝鲜国王李倧与后金二大贝勒阿敏订立“兄弟之盟”。天聪汗皇太极此举,一石四鸟:巩固汗权,降服朝鲜,获取粮布,孤立东江——解除攻明后顾之忧。
所以,后金与明朝的战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时后金发生饥荒,谷一斗银八两,甚至有人食人肉者。皇太极发动战争,让官兵向辽西抢粮食,转移社会矛盾,缓和社会危机。天聪汗皇太极藉新登汗位的英气,凭远征朝鲜得胜的锐气,发动了宁锦之战。
第三部分宁锦大捷(1)
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藉口,亲率数万军队,谒堂子,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
袁崇焕得到后金兵过辽河的哨报后,立即部署:满桂移驻前屯,孙祖寿移驻山海关,黑云龙移驻一片石。锦州防务:以副总兵左辅统金国奇为左翼,以副总兵朱梅为右翼,平辽总兵赵率教居中调度,贾胜领奇兵东西策应,镇守太监纪用驻锦州。其他相关事宜,做了相应安排。
52书库推荐浏览: 阎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