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_华浊水【完结】(142)

阅读记录

  仁宗听到这里,忍不住泪水流淌,大声号痛,亟往宸妃殡所,亲视遗骸。

  李宸妃被尊为太后,谥曰章懿。仁宗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又亲自抚李宸妃的棺木恸哭。他嫌棺木不好,另外备了楠木梓宫,开棺观看,见李宸妃身上全是皇后冠服,棺中贮水银,而容如生。仁宗心中才略略宽慰,回到宫内,私自叹息说:“人言究不可尽信。”因此待刘氏恩礼如故。

  公平地说,刘后临朝十一年,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内外赐予,也有节制。漕使刘绰自京西还都,奏称在庾储粟,有羡余粮千斛,乞付三司。刘后说:“卿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么?他四人曾进献羡余么?”刘悼怀惭而退,到了晚年,宦官始从中弄权,所有被服兖冕等事,皆是他们怂恿出来的。刘后称制凡十一年,仁宗即位,刘后谕辅臣说:“皇帝听断之暇,宣诏名儒讲习经史,以辅其德。”不可谓妇人之见。《宋书》载:“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赐族人御食,必易以扣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刘后虽垂帘听政,但不以权力害天下,所作所为可圈可点。惟有割断李宸妃与仁宗的母子之情实属不近人情。幸好刘后生前以皇后礼制葬李宸妃算是明智之举,否则刘氏家族可能被戮无疑了。后世有狸猫换太子之说,全系捕风捉影,不可尽信。

  第87节:辽道宗误杀皇后

  辽道宗(1032~1101年),即耶律洪基。字涅邻。辽代皇帝。公元1055~1101年在位。辽兴宗长子。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兴宗病逝,继帝位。改元清宁。清宁九年(1063年),兴宗弟重元谋夺皇位,得密报,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平乱,重元兵败自杀。咸雍二年(1066年),改国号为大辽。此后耶律乙辛擅权,大康七年(1081年)诛乙辛党,在位四十五年,好汉文学,习儒学。

  日暮时分,余霞满天,辽道宗耶律洪基打猎回来,随行的还有北府宰相张孝杰。这时皇族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求见。耶律乙辛长得风仪合度、面目俊朗,翩翩然如玉山之将倾,而且性情稳重随和,耶律洪基一直对他非常信任。三人散坐闲聊,片刻后耶律乙辛道,“近日宫中教坊见到《回心院词》,为皇后亲笔所书,臣读后觉得词情悲苦,却不知皇上可曾一读?”耶律洪基一怔道:“词在何处?”耶律乙辛从袖中取出一副彩绢,呈给皇帝。耶律洪基把彩绢展开,词有十首,分别如下:

  一: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空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二:拂象床,凭梦借高塘;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三: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使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四:铺绣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魂。铺绣被,待君睡。

  五: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眠。

  六: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待君临。

  七: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八: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使君王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九:热熏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热熏炉,待君娱。

  十:张鸣筝,恰恰语娇鸯;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词中的扫殿、拂床、铺被、挂帐、剔灯、弹筝,其实写出了夫妻夜生活的全过程。而且环境的布置可见皇后的用心,暧昧、美感、刺激以及等君王而不至的幽怨纠合在一起。耶律洪基反复看过,不禁长叹,沉默不语。他为自己冷落皇后太久而内疚,皇后以前的种种好处潮水似的涌来。

  至于为何会冷落,以前又如何,事情还得从头说起。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氏,小字观音,钦哀皇后弟、枢密使萧惠的女儿。辽国的皇后大多是萧姓,因为辽由两大部落构成,一是耶律部落,为皇帝族;一是萧部落,为皇后族。与中原婚俗不同,这两大部落仍像上古初民一样互婚,世世代代都这样。契丹人都尚武粗犷,连女性也如此,但萧后却例外,她清美娇柔,冠绝后宫,且工诗善画,能够自制歌词,尤其精通琵琶等乐器。

  辽道宗也爱好汉族的文化,经常写诗做赋,虽然写得很粗糙,且不协音律。他对萧后非常宠爱。以至于萧后的父亲萧惠带兵打仗屡战屡败,因为萧后的关系,辽道宗也对他很宽容。契丹人游牧为生,喜欢打猎,辽道宗的马号称“飞电”,瞬息万里,出入深山幽谷如履平地。有一天,萧观音陪着辽道宗去秋山打猎,道宗让她做诗助兴,她沉吟片刻道: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千俱破胆,哪教猛虎不投降。

  诗表面写打猎,实际表现出雄心四海的抱负以激励道宗,辽道宗非常兴奋,当即下令将此地名为伏虎林。

52书库推荐浏览: 华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