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齐、湘、代、岷诸王,多不自安,互相勾结。接着建文帝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先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行动。湘王朱柏自焚死,齐王朱_、代王朱桂、岷王朱F有罪,都被废为庶人。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但朝廷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不急于动手,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做准备的机会。燕王已经用招降蒙古士兵的办法扩充了他的部队,同时他又与一些朝廷的宦官内外勾结起来。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建文帝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朝廷曾从朝鲜输入许多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王李芳远公开表示支持建文帝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能影响一败涂地的战争结局。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但建文帝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建文帝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据《明史》的记载:“谷王*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有一个九十岁的老和尚利用这个传说来到了正统皇帝的朝廷,自称他是从前的皇帝。这个骗子后来被揭露并处死了,但这个事件却助长了人们的幻想,也激发了其他相关传说的产生。
有学者认为,“靖难之役”后建文帝逃亡到了青海瞿昙寺。《创新渭源县志》载:“建文于夏六月庚申十三日未时,由癸门出,比时愿扈驾车二十二人,节其一也。君臣奔窜崎岖,昼伏夜行。历滇南、巴蜀,建文至乐都瞿昙寺……”永乐以来,明朝历代帝王给瞿昙寺赐匾、修佛堂、封国师、赐印、派大臣等史不绝书,这种割舍不断的关系本身就耐人寻味。南朝时期,已开通从南京历巴蜀、河湟至于阗的所谓“丝绸南道”,“靖难之役”后,北方道路被燕军所封,建文帝只有向南方逃窜,辗转云贵、巴蜀,最后选择西北边荒的河湟地区作为落脚点,是极有可能的。
《明史纪事本末》说,建文帝流浪三十九年,于英宗正统二年被认出,朝廷也不知他是真是假,有老太监吴亮,过去曾经侍奉过文帝,使他来辨认,朱允梢患太监即呼道:“你是吴亮?”答道:“我不是!”允捎值溃何夜去在御便殿,曾有一次,我有一片肉弃地,你伏在地上,舌食之,你难道忘记此事?”老太监大哭。入居宫中,寿年而终。《长安西话》说,葬于西山。北京龙潭现存有一丘一碑,碑上刻着“天下大师墓”,相传即为建文帝之墓。
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滢传》里记载:对建文帝是否自焚而死,永乐帝不放心,有人告诉他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亲信胡滢与认识建文帝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长达十六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七下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明史-郑和传》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滢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也有记载说,胡滢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
也有学者说,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实地考查南京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深知燕王朱棣志在夺位,也绝不会让他活下去。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52书库推荐浏览: 华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