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连忙摆手:“别介,老哥我受用不起,让我开开眼就不错了。”本以为三儿得摘下来让我看,结果他坐下来没理我的茬儿,我那伸出去的手又尴尬地缩了回来。
三儿呷了口茶,咂吧着嘴儿说:“老兄,不是我数落您,倒腾这些个碎瓷烂瓦的能有多大出息?能赚着钱吗?你现在开的是什么车?”
“富康。”我有点儿自惭形秽。
“忒寒碜了吧?怎么着也得闹辆本田耍耍。咱俩合作一把,我保你日进斗金。”
我被三儿的“气度”震了,于是就洗耳恭听。
三儿就把他找我的来意说明了,话还没听完,差点叫我一脚把他给踹出去!
原来三儿到我这儿来,是想把我博物馆里的官窑瓷器的碎碗底儿都拿走,回去做“后接底”的赝品,出手以后我们四六分成。我骂他:这么大的一个古玩商,怎么却干这等下三滥的勾当?
三儿跟看怪物似的看着我:“说你是个书呆子一点都不委屈你。‘天下无用是书生’,不卖假你能能赚到钱吗?我就是让人家用假货给骗开了窍,也是用假货发的家!”
三儿就讲起了他的“创业史”,大抵都是些买假的打眼故事和卖假的生意经。瞧着他那副德行样儿,给他俩嘴巴的心都有。但是其中有一件事,听了之后挺让我惊讶,真格的,不能不让人从中长见识。
说起来,那是三儿步入古玩行时的第一次打眼。
三儿他们家曾有一处房产,拆迁后他分得了一笔钱,就开起了古玩店。由于没有什么老铺底子,开始只是卖一些字画、瓷杂之类。买卖刚开张,相邻的店铺就有人向他传授经验,说:三儿呀,你这个买卖底子太薄,你得学着做“串行儿”的生意。就是你的东西可以拿给别人作,人家的东西如果你有好的主顾,也可以拿来卖,虽然是“捋着刀刃挣钱”(利薄),但这样才能站住脚,生意才会越做越大。
三儿闻之有理,就开始东家串,西家访。哦——张家有俩瓷瓶子,嘉道时期的。李家有一只黄花梨笔筒,明代的。赵家的东西最“上眼”,是一幅手卷,号称是当年文徴明的真迹。三儿都一一记在心里,尤其是赵家说的那个文徵明真迹手卷。
三儿回去后就开始研究起了文徵明,别说还真就钻进去了:文徵明,名“壁”,或作“璧”,这在他的书画上都出现过,只认其一那可就外行了。字“徵明”或“徵仲”,号“衡阳居士”。苏州人士,生卒于明成化六年(1470)至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活了九十岁乃去,在大明朝是名副其实的“人瑞”。据说文老先生“幼不慧,稍长颖异廷发……”也就是说他小的时候有点“冒儿”,长大后就忽然出息了,其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在明中期与沈周、唐寅(伯虎)、仇英一起并称“吴门四家”。文徵明平生雅慕赵孟,“每事多师之,论者谓其诗、文、书、画皆出处纯正……”
文氏除善写花、鸟、竹、果等“大图小轴”外,其书法亦堪称独步一世,古健遒伟。行草深得智永大师笔法(智永,隋唐年间一僧人,俗姓王,乃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书圣”第七世孙是也。当年因求字者甚众,不得已将家门用铁封住,有“铁门限”之说),人赞是“风舞琼花,泉鸣竹涧”。因为师承智永,连性格都有些相像,文公的书法当时亦是求者赢门,与智永不同的是,文徵明更为耿介,“凡富贵来求,多不与……贫交往往持以获厚利。”据说南昌的宁王朱宸濠(第五世宁王)甚慕文公名望,差人以厚礼前往聘之。文公托病不应,就此埋下点儿积怨,后在修《武宗实录》的时候,受翰林院排挤,归而老卒,自己给自己起了个谥号“贞献先生”……
有这等的伟人之作,三儿简直羡慕死赵家了,觉得实在是可遇不可求也。
忽然某天,有一位港商光顾了他的店铺。来人问:“都说您是新开张的,心气儿一定挺高。有什么镇店之宝,拿出来看看吧。”
三儿就把能拿得出手的玩意儿都亮了出来,港商摇头笑曰:“太小儿科啦,您这哪里是古玩店?简直是杂货铺!”
三儿感觉到受了莫大的侮辱,急赤白脸地说:“您到底想要什么?别门缝儿里瞧人——把我给看扁了。谁家把宝贝都摆在台面上?杂货铺怎么啦?这是幌子,要什么您只管说话!”
那港商道:“行呀,看来您还真是位颇有生意经的老板。你这里不是以经营字画为主吗?我是个搞艺术的,喜欢收藏手卷,要老的,您有吗?”
三儿的眼珠儿一转,想起了“串行”,就说:“有哇,文徴明的手迹,您要吗?”
港商哈哈大笑,说:“年轻人,不要吹牛皮,哪里这么容易就能搞到文徴明的手卷?痴人说梦罢了!”说着话,港商就摆摆手道声“再会”起身要走。
三儿急了,说:“先生慢走,我的确有一件,只是存在家里,最迟明天可以拿给您。”
港商回过身来,眼睛放出兴奋之光,问道:“那当然好,我就相信您了,您打算卖多少钱?”
三儿知道赵家的那幅手卷要价是两万,就一咬牙说:“这可是我家藏的镇宅之宝,最少也得卖四万块!”
港商惊讶地张着嘴,半晌说不出话来,然后就跟鸡啄米似的频频点头:“好!好!好!一言为定,你可不要再卖给别人了,我明天过来取货。”说完话,他掏出来一千块钱作订金和一张名片交给了三儿,那名片上写着:某某跨国贸易公司的某某某总裁。三儿这叫一个后悔呀,干吗就开四万的价?早知道这个大主顾这么有钱,这么迫切,开它六万、八万我不就发啦?
52书库推荐浏览: 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