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郎点点头,又摇摇头,默默地催马前行。
李商隐没有得到七兄的赞同,心里很不好受,默默地催驴赶上他,还想继续再解释。
六
护丧队伍浩浩荡荡,来到京都西郊。
七郎和李商隐两人仍然并肩而行,相互却不说一句话,似乎都在想心事。
李商隐渐渐抬起头,看见冬日的阳光,照得大地暖融融的,没有冰天雪地,也没有严寒。野草和树木好像开始发芽,可是由于干旱又都焦枯卷缩着。农田一片荒芜,农具丢弃在道旁。饥饿的牛,死在土堆旁。村落里,断壁残垣,破残的房屋,孤零零地伫立在一片瓦砾中。
“七兄!走,过去看看,他们这是怎么啦?好像经过盗匪洗劫。”
他们向一座破茅屋走去,有一个蓬头垢面的女人,从屋里探头看看,马上又缩了回去。接着从屋里走出一个男人,穿一件露着棉花的长袍,腰间扎一条带子,羞涩地盯着来人。
“你们这是怎么啦?”
那汉子畏惧地背过脸,肩膀一耸一耸地,好像在哭泣,七郎和李商隐愈加莫明其妙。那汉子走回门口,又站住,转过身子,开始陈述这里发生的一切。
原来,这里经过两次大洗劫。
第一次是安史之乱战祸,唐明皇逃往蜀地,安史叛军到处抢劫杀掠,放火烧房子,十分凄惨。
第二次是甘露之变,宦官带领神策军追杀李训和郑注,一路抢劫骚扰,如同强盗一般。
那汉子边诉说边哭泣。全村人跑的跑、亡的亡。
李商隐心中像燃起大火,又愤怒又悲伤。他最痛恨官兵盗匪如同一家,残害百姓;最不忍听百姓无以为生,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从怀里摸出二两银子给了那汉子,打驴离开。
七郎从怀里掏出十两银子,送给了他。
一路上,李商隐绷着脸,一声不吱,直到进了开化坊令狐府,才气哼哼地对七郎道:
“我要写一首长诗,像杜甫的《北征》、《兵车行》和《咏怀五百字》,对!题目就叫《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一会儿,你来我屋,我给你吟咏。”
七郎也是个急性人,护丧的事全推给八郎和九郎,在自己房里洗把脸,没换衣服没喝茶,就跑到西客院,来到商隐的房里,问道:
“写好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那可是‘诗史’。《北征》一百四十句,诗人怀着‘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心怀,写了安史之乱中百姓痛苦、山河破碎的世道。好像一份陈情表,把他自己探亲路上和到家后所见所闻所感,全写了下来,向唐肃宗皇上禀报。他当时是左拾遗,自然有责任这么做了。”
“我虽然不是官,但也有责任把百姓的痛苦,和李家皇朝的治乱兴衰,禀奏给皇上。好啦,你就听我吟咏吧。”李商隐连脸都没有洗,一直在构思这篇“诗史”。他吟道:
蛇年建丑月,我自梁还秦。
南下大散岭,北济渭之滨。
草木半舒坼,不类冰雪晨。
又若夏苦热,燋卷无芳律。
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存者背面啼,无衣可迎宾。
始若畏人问,及门还具陈。
“这是咱俩刚刚亲眼所见,长安西郊农村荒凉破败景象。”
“‘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写得真实,是咱们看见的情形。”
李商隐呷了口茶水,道:“下面是用那汉子的口吻,陈述李唐皇朝的治乱兴亡。”
右辅田畴薄,斯民常苦贫。
伊者称乐土,所赖牧伯仁。
官清若冰玉,吏善如六亲。
生儿不远征,生女事四邻。
浊酒盈瓦缶,烂谷堆荆囷。
健儿庇旁妇,衰翁舐童孙。
况自贞观后,命官多儒臣。
例以贤牧伯,征入司陶钧。
“商隐,你这不是颂扬皇朝大治天下,一派升平吗?”
“对!这是安史之乱前的隆兴繁盛景象。因为朝廷任用贤明宰辅和大臣,才会有这种升平气象。”
降及开无中,奸邪挠经纶。
晋公忌此事,多录边将勋。
因令猛毅辈,杂牧升平民。
中原遂多故,除授非至尊。
或出幸臣辈,或由帝戚恩。
中原困屠解,奴隶厌肥豚。
……
奚寇东北来,挥霍如天翻。
……
但闻虏骑入,不见汉兵屯。
大妇抱儿哭,小妇攀车辏。
生小太平年,不识夜闭门。
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
生分作死誓,挥泪连秋云。
廷臣例獐怯,诸将如羸奔。
为赋扫上阳,捉人送潼关。
玉辇望南斗,未知何日旋。
……
“这就是安史之乱空前浩劫!乱后朝廷腐败无能,不敢拔除锅根,于是造成宦官乱政。”
近年牛医儿,城社更攀缘。
盲目把大旆,处此京西藩。
乐祸忘怨敌,树党多狂狷。
生为人所惮,死非人所怜。
快刀断其头,列若猪牛悬。
……
“商隐,你对李训、郑注被杀,还很同情可怜吗?”
52书库推荐浏览: 李庆皋王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