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学] 《四面墙》作者:哥们儿【完结】
前言
我和你们一同分享很多事情的机会,被命运剥夺,而我得到了其他。
28个月罪有应得的囚徒生活,除了被国家机器改造得觉悟猛增外,就是催生了你们将看到的这些文字。
这部小说,最初以“哥们儿”的ID在“起点”、“天涯”和“幻剑”等几家网站连载,边写边贴,前后用了半年时间。当我尚未完成初稿时,海内外许多中文网站都已经开始转载,眼疾手快的盗版商们也蜂拥而上,分别假借内地几家出版社的英名,把一部还没有定稿的作品污得千疮百孔,让我痛并尴尬着。
盗版对我和读者的最大伤害,就是可能引导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误读。当我准备修订这部小说时,我早已醒悟:自始至终,我并没有“揭露”和“控诉”什么的险恶用心,那于我于读者都是一种幼稚和孱弱的表现。我觉悟到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表达,这种觉悟最终催生了“四面墙”这几个字——我企图用我的故事支撑一个残酷的喻体,一个让我和其他人都无法超越的喻体。
就像我无意靠玩味自己的伤痕取悦于人,我也不能用繁琐的话语来表达我的心情,“四面墙”本身给我的压抑已经太多,像网友木灯兄所概括的,四面墙中困厄一人,实乃“囚”字,一切奔突皆成无奈。而语言具有同样功效,语言仿佛藩篱,所有思想,一经言传,便已丧失它的本真,惟有“感悟”,可超越“交流”。我们所见闻的一切形式的文本,都是被作者修饰、过滤后的结果,一切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都是“世界本真”的规范者、矫饰者和奸污者。
所以,拒绝表达,这一点永远是智者的不二法门。
我们,在这里发表和窥看的我们,都是智者以外的人。我们是一些不怕上帝发笑而做着思索状的凡夫俗子。
《四面墙》赖以存在的蓝本,是一个凡夫俗子的极端生活,他所亲历亲闻的囚徒生涯。但《四面墙》不是新闻作品,也不是纪实文学,只是一个故事,一部小说。
“上卷”的场景是看守所,关押“犯罪嫌疑人”的地方。这一部分侧重于描写“心理裂变”的过程,并试图通过看守所这个特殊的视界,影射人和环境的苟合过程。
麦麦这个平凡的小人物,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知识分子,被“讲哥们儿义气”的“江湖流毒”所害,突然被投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牢笼,面对一群获罪于强奸、抢劫、杀人、偷盗的嫌疑人,面对一幕幕陌生、残酷、压抑、乖戾变态的场景,他的心灵将受到怎样的震撼、历练?他又将如何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一切残暴、狡黠、无聊和明争暗斗的场景背后,如果一定要谈意义,我只能说,那就是做人的悲哀和无奈。
并且,人的更大劣性在于:忍耐的美德和变通的机巧——当一种价值受到另一种价值的强奸,所有概念化的东西都被偷换或者打碎,秩序需要重新整合建立的时候,什么叫尊严,什么叫道德,什么叫友情和真理,都被重新定义。心被撕裂后要经历阵痛,阵痛之后的抉择将是血淋淋的更大更长久的痛苦,而选择妥协(这恰恰是我们最容易作出的抉择),无疑会让这种痛苦降低到最小,降低到只剩下“悲、哀”两字。
“下卷”的场景则转移到“服刑地”监狱(劳改大队),这里的人物,都是在法律意义上有罪的人,一群必须接受改造的人,这些人精神上已经做好了厮杀的准备,加上有许多久经囚场的“前辈”的参与,一幕幕人间活剧便把人性中的种种卑鄙、卑污、卑微的东西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一切,你们都将在我的文字里看到,虽然我依赖回忆来写作的过程很痛苦,但保持沉默的代价似乎更大。
在关注人性、人权和司法进步的背景下,《四面墙》是一个残酷、幽默的故事,也是一种深刻、冷酷的象征。一切调侃中都挂着卑微者的泪水。“四面墙”是一个人类大社会的缩影,也是灵魂更新的地方。没有例外,例外的是乌托邦,是桃花源和玄幻小说。
如果人能看到恶、识别恶,并感到震惊和羞愧,那就只表明一点:人心还是向美向善的——这也是《四面墙》这部作品唯一能使人感觉振奋和预见光明的地方。虽然这种比附有些苟且和牵强。
哥们儿
2005年10月
四面墙 第一部分
上卷:开篇语
仲秋时节的W市,天清气朗,而我居然可以短暂地享受一下。
这样的机会已经久违。
现在是西历2001年。当日,我无从知晓,当那个家伙制造“9·11”时,在这世界上还有多少大大小小的故事在发生着,一切与此有关无关的生命的苦乐悲欢的纠葛,距离我都如此遥远——依赖手臂、目光以及想像都无法企及的遥远——因为此时,我不在你们中间。
这时,我正坐在高度警戒的囚车里,脚缚18斤铁镣,跟一个叫施展的哥们儿铐在一块儿,从专门拘押重案犯的市局看守所,被转移到远郊的第一监狱去。
同车的大概有十四五个犯人,他们中的一部分,注定将要把自己的残生埋葬在高墙电网下了。那帮家伙也都挂了链儿,像我们一样,两两一对锁了,被强制低下光头,在押车武警虎视眈眈的监视下,听凭囚车号叫着把自己运走。
52书库推荐浏览: 哥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