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载"字辈中推举
以"兄终弟及"为原则,在与同治帝同辈的近支兄弟中进行推举,也未尝不可。当时,"载"字辈中已有数人,除奕纬过继之子载治除外,奕??之子载澂、载滢(时刚刚过继给嘉庆帝的孙子奕谟为嗣);醇亲王奕之子载湉(时不足四岁)。其他皆为远支,血缘较远,不应选择。
众人的议论和猜测不过是说说而已,最后的裁决还得听慈禧的。
四
养心殿西暖阁里的御前会议依然在进行,而各怀心腹事的亲贵权臣们也被迅速召集到养心殿,等待处理同治帝的丧事与迎接新皇帝进宫事宜,他们将期待和狐疑的目光投向西暖阁,那里将决定至高无上权力的归属。
很快,慈禧为天下人解开了这一"悬念"。
慈禧是怎样运筹帷幄,决定新君之位的,正史记载得很少,据亲自参加了西暖阁御前会议的翁同龢在日记中透露的消息,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太后召诸臣入,谕云:此后垂帘如何?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西暖阁会议刚开始,慈禧并未提出立嗣之事,而是先问以后怎么垂帘听政,这是一个大大出乎群臣意料的示意,但立即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先解决立嗣问题。
慈禧反驳说:"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慈禧与慈安)同一心,汝等敬听。"
在谜底揭开之前,慈禧先做了一个铺垫,也就是对她即将做出的抉择来一个"合理"的解释。她的解释是,咸丰帝没有次子可以继立,而在"载"字辈中寻找年长的人继立,缺少早期储君教育,心有不愿,选幼小的人为皇帝,可以进行教育。于是,她适时地搬出了慈安以压服众人,"我二人同一心",你们就敬听我们的安排吧。
这时,她才揭开谜底,"则即宣曰:醇亲王奕之子着承继文宗显皇帝(咸丰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这个人就是载湉。
第52节:二次垂帘(3)
慈禧选中载湉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完全出于她的政治需要。玩这种政治杂耍的人历史上所在多有,并不新鲜,这么做,无非为了一个"权"字,对于嗜权如命的慈禧来说,她的这种选择应该在意料之中,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人们一直对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予以谴责,总觉得她的垂帘听政名不正,言不顺;总觉得男人当国比女人当国强得多,这不是,晚清的烂摊子不都是慈禧搅和的吗?换了男人当皇帝也许中国就不会这么倒霉了!
对此,我倒有另一种看法。
男人当国还是女人当国,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争论的必要。问题的关键是你慈禧当国之后打算干什么?是励精图治,革除积弊,放眼世界,重振华夏雄风;还是暗藏一己之私,抱残守缺,蝇营狗苟,醉生梦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
如果是前者,这个"帘""垂"得;这个"政""听"得!
醇亲王奕
君不见,在中国历史上,帝位之争曾上演过多少骨肉相残、流血火并的悲剧,引发多少次生灵涂炭的社会动荡。就清王朝而言,在乾隆帝即位前的几乎每一次皇嗣之争都伴随着一场刀光剑影的争斗。尤其是康熙末年,皇子争立,各树党羽,雍正帝虽然取得了皇位,但为了统治的稳固,也不得不对诸兄弟及其党羽大开杀戒。如此的手足相残,势必是亲者痛、仇者快,其结果是内耗了自己的力量。如何才能避免这不必要的仇杀与对立?没有一个铁腕人物行吗?
而慈禧恰恰就是这个铁腕人物。
问题是慈禧"垂帘听政"的目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这就让人扼腕切齿了,因为她的"垂帘听政"将把中国推向更危险的深渊!
她所以要"垂帘听政",无非是要为所欲为,要过舒坦日子,仅此而已。
她要尽一切努力确保新皇帝继任以后她依然可以操纵皇权。
剩下的问题就是选谁当未来的皇帝对自己最有利了。
盘算来,盘算去,觉得如果选择"溥"字辈的人,姑且不虑血缘稍远的问题,仅仅对于慈禧而言就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威胁,那就是一旦"溥"字辈的人继承同治帝的皇位,慈禧将成为太皇太后,而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的就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嗜权如命的慈禧,怎么可能把权力拱手相让给他人?
如果选择"载"字辈中年龄接近成年的载澂、载滢,那么伴随着他们继承皇位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即可亲政。慈禧不仅无从再行垂帘,况且其父奕??也可为之出谋划策,更加有利于摆脱慈禧的控制。慈禧必须放弃对这兄弟两人的选择。
慈禧最后把目光聚到载湉的身上。
其一,载湉以咸丰帝儿子的名义继承大统,而他所继承的只是皇位,慈禧依然可以凭借皇太后的名义把持皇权,只有四岁的载湉离亲政还需有十余年的光景,慈禧依旧可以垂帘听政;
其二,载湉的父亲是咸丰帝的弟弟,而母亲又是慈禧的妹妹,从血缘亲情上看,在诸候选人中无人能比。
所以,慈禧只能选择他,而且必须选择他。
慈禧的决定令在场的人惊诧不已!
五
对于慈禧出人意料的决定,参加西暖阁御前会议的人们毫无思想准备,大家面面相觑,瞠目结舌。而醇亲王奕的失常反应,又使在场的人于惊诧之中平添了几许慌乱。
52书库推荐浏览: 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