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大了一些,终于能够看懂一些书里的“意义”了,又感到好笑,那些意义,那些意义啊,似乎并不比我小时候奶奶教给我的话更高明。比如,奶奶曾经告诉我,“别信那些说漂亮话的人”,这个“意义”要从一般书里看出来可真不容易;再比如,奶奶还告诉我,“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个“意义”似乎也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而我奶奶只是一个农妇,一个字都不认识,一本书都没读过。
我现在走上写字赚生活费这条道路也是出于无奈,因为成年后才发现,我除了会写几个字外什么都没学会。差强人意的是我的酒量,可惜好酒量只会浪费更多的钱,却带不来收入,遗憾,只好戒掉了事。
目前我还算不上是个作家。《辞海》里对作家的定义是:古指文学上卓有成就的人,今泛指具有一定成就的文学创作者。这里可以看出,想成为作家,“成就”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对现在的作家在成就上的要求没有古时那么高。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成就,甚至还经常弄出些文法错误(听朋友说上海专栏作家小宝先生在看完我的一本书后,在他的专栏里为我指出一些,可惜没看到小宝先生的原文,无论如何在这里感谢一下先生),所以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就少了作家特有的那些“责任感”,觉得故事性文字完全可以成为自己胡说八道的工具。假使日后我能够成为一名作家的话,估计也会将责任感揣到心里,但现在,我还是怎么高兴怎么玩了吧。
所以,我要说,本书所收的文字都是随意的涂鸦,无所谓思想深度,如果读的人想从里面找到什么“意义”的话,恐怕要失望了。
这种无意义写作的方式为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难以言表……都在书里呢。另外要说的是,如果你喜欢这本书,我向你表示感谢;如果不喜欢,我感到遗憾;但如果想就此再对我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恕不奉陪——本人受过很多年的教育,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不麻烦您了,谢谢。
关于本书:由于老友程建国的引见,我结识了《京华时报》的编辑郑平和薛;再由于郑薛的鼓励,我开始在京华时报文娱/坐家版上开设了“玩弄名著”专栏,就此形成了本书中有关四大名著的所有文字。这里要感谢《京华时报》的编辑们,尤其是版面编辑郑平,没有他的督促和引导,这个专栏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的机会等于零;同时要感谢《南方都市报》编辑许许,“玩弄名著”的创意来自和他的一次酒后闲聊。“笑熬糨糊”部分要感谢尚荻,其中大部分来自她作为编辑的《郑州晚报》专栏“玩味金庸”(只有《我别无选择》一篇发表于《南方周末》),虽然我们的合作因其他原因而中断,但我的感激之心不变。谢谢。
52书库推荐浏览: 王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