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看破红尘。当刘备邀请崔州平同至新野时,他表示“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崔州平不欣赏政界的风光,而是向往道家的山林,向往天地人合一,甘愿将自己融入大自然。
后来,即使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归附曹操之后,他仍然恬淡隐居,不肯抛头露面,因而史籍中没有留下他的一点痕迹,竟然不知所终。诸葛亮对他高远的见识,正直耿介的人品十分钦佩,多年以后还经常谈起,念念不忘。
诸葛亮在襄阳所结交的四君子当中,除崔州平以外,其他三位都步入政界,不过,没有一位与诸葛亮同事,也没有与诸葛亮成为盟友,而是投奔了与诸葛亮对垒的曹操帐下,可谓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同学,学友未必就是志同道合者。
就说石广元吧,名韬,字广元。据《魏略》讲,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后,他与徐庶一起来到北方,“至黄初中,韬历仕郡守、典农校尉”。诸葛亮眼光不错,在隆中时就预见石广元可官至郡守,即太守。同时,也说明当时的魏国在干部管理上,还是量才使用的;在考察干部的德才上,是公允的,跑官、买官的人大约不会很多。
《魏略》一文中特意谈到:“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真不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想的,你没出山就给人家定了前程,现在怎么又感叹人家没有高升和重用呢?
他就不想一想,人家魏国的吏部尚书是吃干饭的吗?档案上肯定写得清清楚楚,曾经与蜀国的丞相是铁哥们。就这一条人家能被重用吗?不说受了诸葛亮的牵连,也是清楚石广元的才学当在诸葛亮之下,若让石广元与诸葛亮分庭抗礼,那还不让魏国吃败仗啊。
再看孟公威,名建,字公威。据《三国志》记载:“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魏略》云:“建字公威,少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答司马宣王书,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也。”这说明,诸葛亮唯恐魏国的将领不知道孟公威与自己曾经是铁哥们。如果从为官看,孟公威在凉州刺史的岗位上干得不错,有点口碑,因而升至征东将军,大约属于省军级干部。其官运要比徐庶和石广元强一些。
诸葛亮交友三原则(3)
最后说一说徐庶徐元直。诸葛亮在四位少年朋友中,对徐庶尤其看重,评价甚高。他在成名之后多次提到徐庶,并在谈交友的时候讲,“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可见徐元直对诸葛亮的帮助最大。
徐庶为人侠肝义胆,是四个人当中最够哥们的一位,是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为诸葛亮出山甘做铺路石。这么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难道仅仅因为母亲成为曹操的人质就投降了吗?让我们看一看徐庶的履历表吧。
徐庶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年——172年)。徐庶自幼习武,喜欢打抱不平,且嫉恶如仇,行侠仗义,因而有“少年侠士”的名声。
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中原大地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徐庶与同乡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襄阳。徐庶结识了客居此地的崔州平、孟公威和诸葛亮、庞统等人,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徐庶被诸葛亮渊博的学识和清晰透彻的见解所折服。
诸葛亮为了引起社会关注,不但“抱膝长啸”,还以管仲、乐毅自诩,很多人闻言认为诸葛亮不知天高地厚,太狂妄了。而徐庶却对世人讲:“我看诸葛亮不是狂妄,而是有些谦虚呢。若论诸葛亮的才学本领,和管、乐相比,一点不逊色。”
徐庶学业有成以后,也面临一个选择工作单位的问题。因为客居荆州的首府襄阳,首选的工作单位,自然是管理荆州地区的最高权力部门。荆州牧刘表对徐庶也有耳闻,专门写信给徐庶,表示愿意聘请徐庶出仕。徐庶在荆州政府大院观察了几天,觉得刘表不是自己理想当中的领导,便留下一封辞职书走人了。
徐庶去了哪儿?他到了司马徽的水镜山庄,让司马徽给他推荐个好领导。在司马徽的建议下,他前往新野,投奔了刘备。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令刘备大喜过望,盛赞他有王佐之才。徐庶极力谦让,在因曹操挟持了母亲而不得不去往曹营后,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称自己的才学远远无法同诸葛亮相比,得其则能安天下。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对这一段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描写。
按照《魏略》说法,太和年间(魏明帝曹睿年号,公元227年-233年),徐庶还在世,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为证。
诸葛亮善于自我包装(1)
诸葛亮在襄阳隆中时,不过是一介布衣,普通老百姓,一旦应聘出山,就让刘备视为老师,成为刘备的第一辅臣。
刘备为什么敢于对诸葛亮大胆使用,为什么对诸葛亮那么信任?诸葛亮一进入刘备的阵营,刘备就将剑印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诸葛亮,让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听从他的指挥。
刘备对诸葛亮从见面到正式聘用,整个过程太简单了。面试内容不过是听了听诸葛亮对今后发展方向的简单论述,看了一眼诸葛亮家中的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对诸葛亮的直接考察时间,从与他见面,包括在他的草庐住了一夜,统共不过48个小时吧,怎么就能看准他是辅佐自己的最佳人选,死活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
52书库推荐浏览: 韩春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