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_韩春呜【完结】(3)

阅读记录

  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对此曾发表过看法。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诸葛草庐作楹联道:“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他在回答人们认为诸葛亮诗歌文采不足的问题时又说:“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可见他认为这首《梁父吟》是诸葛亮所作。并说诸葛武侯如果真像陶渊明那样生活的话,留下的诗词歌赋肯定要超过陶公。

  从这首《梁父吟》的内容上分析,郭老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因为这首《梁父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谋士之歌,诸葛亮作为一个立志安邦治国的热血青年,写下这样的诗歌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在诸葛亮写之前,以此为内容的《梁父吟》肯定已经有若干首了,因为如此生动感人的故事,当地的民间歌谣不可能不吟唱,只不过没有诸葛亮写得好,或者说没有诸葛亮的牌子硬,最后没有流传于世而已。

  诸葛亮27岁走出卧龙岗,事业上可谓轰轰烈烈,如日中天。他27岁出山之前的成长经历,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有关《梁父吟》的历史资料却随处可见,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山东的民间歌谣吗,至于史学家们大书特书吗?

  《三国志》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演义》也写道:“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常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由此看来,诸葛亮与《梁父吟》可够亲的,每天都要跟和尚念经似的,摇头晃脑地吟唱《梁父吟》。诸葛亮为什么对《梁父吟》如此情有独钟?

  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作注时认为:“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诸葛亮高声吟唱《梁父吟》,是在尽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不断坚定自己的远大理想,等待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我们也可以这样的理解,诸葛亮在隆中时也因为长时间不得志,所以他的志向也有动摇的时候,每次到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吟唱起这首《梁父吟》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迷失志向。

  诸葛亮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是什么呢?在他的诗歌《梁父吟》中明明白白写着呢,那就是“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他想像齐晏子一样,成为一个能够有“二桃杀三士”那样计谋的智谋之士,栋梁之材。而且按照裴松之的说法,诸葛亮的这个人生志向,在他一开始接触到《梁父吟》时,就已经定型了。诸葛亮时刻在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玩一玩这“二桃杀三士”。

  让我们再反过来看看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次的大手笔——赤壁之战。在“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晏子利用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勇士,从而消除了对齐国潜在的威胁。那么在赤壁之战中呢?诸葛亮利用东吴打败了曹操,不仅摆脱了刘备大厦将倾的险境,而且从孙权、曹操手里夺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赤壁之战不光是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出自《梁父吟》,在一些关键性的具体战术的使用上,也能够看到《梁父吟》的影子。如战役发动阶段都用了激将法。因为整个战役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挑起敌方的矛盾,让他们互相玩命,拼个你死我活。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赤壁之战为什么与《梁父吟》如出一辙了,因为二者的创意是完全一致的,原理都是借力打力,原创都是春秋时期的齐晏子。不过,晏子只是灭了三个有勇无谋的勇士,但是诸葛亮却任借着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天下格局,比晏子干得漂亮多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诸葛亮身残志坚(1)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里,都有一个令人非常费解的现象:诸葛亮的形象是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羽扇纶巾,用现在我们的审美标准来看,可以称得上是风流倜傥的伟丈夫。可就是这个身高超过1.8米的山东大汉,每次都是坐着四轮车出现(有时坐船)在战场上。联想到诸葛亮不太爱活动的生活习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他的腿脚应该有残疾。

  诸葛亮腿脚上的残疾是怎么造成的呢?他是如何从心理上战胜痛苦走出残疾带来的生活阴影呢?从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分析,他摔伤腿脚的地点最可能是泰山郡。当时他只有4岁,正是好动的时候。泰山郡坐落在泰山脚下,周围都是崎岖不平的山区,难免在玩耍时发生意外。

  据说诸葛亮学习之余,最喜欢和父亲诸葛珪一起去攀登泰山。父亲问他为什么喜欢登山,他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眼里看到的东西多,心里就高兴。”

  泰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说的就是诸葛亮摔伤腿脚的事。那是在进入谷雨节气后,泰山下了一场小雨。俗话讲“春雨贵如油”。教书先生家里还有三亩薄地,需要赶紧下地播种,于是给学堂的孩子们留下作业,放假一天。

  大家做完作业,便相互招呼结伴跑到了泰山附近的白马石山上游玩。这一片山峦,沟壑纵横,溪水湍流,怪石嶙峋,林深草茂。小伙伴们登高爬坡,你追我跑,你躲我藏,蹦蹦跳跳,欢乐逍遥,嬉戏于山野之间。

  此时天近黄昏,山林中已是一片昏暗。大家兴犹未尽,又玩起了“大官说,小官打,张三跑,李四追”的游戏。四个孩子分配角色,诸葛亮当了李四。他必须追赶张三,抓住张三,交给大官,就是胜利者了。扮张三的是个大孩子,个头比诸葛亮高出半头,一见诸葛亮就在自己身边,撒腿就跑。他嗷嗷叫着,一会儿攀上大树,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一会儿跳下山涧,就像猴子一样轻盈的窜上跳下。

52书库推荐浏览: 韩春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