峦,俯瞰着泡沫飞溅的瀑布——这是与大自然的精神交流。真正的孤独却是
处在人群中,却不被人爱,也没有所爱的人。
六七年后,拜伦移居意大利后继续写了本书的三四章。这时,诗人感情
的深度和广度都与往日大不一样。诗人的孤独感在性质上又起了变化。过去
的那种对人类所怀的恐惧感由于环游了人事的世界而变成了对人类的憎恶。
因而他再一次地躲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最不适合与人群为伍的人”
做不到随声附和,因此:
哪里有崇山峻岭,哪里就有他的朋友出现,
哪里有波涛翻滚的大海,哪里就是他的家园……
沙漠、森林、洞穴、浪花飞溅的泡沫,
都是他的伴侣;它们所说的是一种共同
知晓的语言,
比用他的本国语写就的典章文籍更加清晰,
他也经常地把这些东西抛到一边,
而去细读那被阳光映照在湖面上的
----------------------- 页面 36-----------------------
大自然的书卷。
这时,主人公的孤独感逐渐变成了忧郁感。他在极其深切的沮丧之中转
向了自然那浩森的洪波——那海洋,那一望无垠、奔放不羁的海洋一扫他胸
中郁积的孤独,给予他的苦难以安慰。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像雪莱一样,
拜伦也希望在海洋中寻找弥合心灵的创伤的药剂。但是,就连那波平如镜的
涅密湖也没有给主人化带来平静和安慰。于是,这种忧郁已变成了满腔的怒
火。接着,哈罗尔德以非常绝望的音调呼叫:
我们从青春进期就枯萎凋零,剩下苟延残喘的光明,
疾病缠身——福泽无份——饥不得食,渴不得饮,
虽然直到最后,在濒临死亡的惨境,
还有一个如我们最初所寻求的幻景仍在把我们诱引,
但一切都太迟了——这样我们就遭受了双重的不幸。
爱情、名誉、贪欲、野心——全都一样,
无一不是可鄙的邪恶和毫无价值的幻景,
因为它们虽然名称相异,却都是转瞬即逝的流星,
而死亡就是它们的火焰熄灭之处冒起的黑色的烟云。
但在这种忧郁、愤怒的情绪中还贯穿着对自由的追求。虽在前半部,哈罗尔
德就对被征服的希腊人这样大声疾呼:
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你们可知道
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自己拿起刀枪;
必须举起右手,才能把征服者打倒。
现在他感觉到自由思想是一切精神生活首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因为
“思想是我们最后的、唯一的避难所,至少这一处地方仍然将属于我自己”。
最后,他以这样的祈祷作为结尾,“但愿我的灵魂所经受的这番折磨并不是
毫无意义”!
于是,在这部美丽的诗篇里所表达的孤独感、忧郁感以及对自由的热爱
逐渐合成为一种更伟大的感情。随着每一章诗篇的写就,诗人的心胸变得愈
来愈开阔、感情愈来愈深刻。拜伦的自我代表了普遍的人性;它的忧愁和希
望正是全人类的忧愁和希望。
在写《哈罗尔德游记》的后半部之前,拜伦还写了一系列畅销的《东方
叙事诗》。这些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多斯的新娘》、《海盗》、
《莱拉》、《围攻柯林斯》和《巴里辛娜》。这些作品表现了拜伦用韵文讲
故事的本领。作品里充满了激烈的行动:搏斗、围城、伏击、火攻、酷刑、
还有具有东方情调的爱情、私奔、抢亲、殉情、复仇、搭求、秘密处死等等。
移居意大利之后,他又写了几首叙事诗,如《锡莱的囚徒》、《马嗣柏》和
《岛》。
在这儿,拜伦还在戏剧诗上进行了探索。1816年秋天,他住在瑞士境内
大山中,开始写作《曼弗雷德》。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拜伦和雪莱的相识使
后者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而在雪莱身上。拜伦更是第一次接触到了一个
----------------------- 页面 37-----------------------
思想完全现代化和完全解放了的人。雪莱使这个一直太关心自己的拜伦在精
神上受到了一次火的洗礼。而 《曼弗雷德》不仅体现了雪莱的思想,在写作
时诗人有时甚至根据雪莱的意见改写某些章节。
现在,我们的诗人站在阿尔卑斯山面前,眺望着那千年不化的皑皑白雪
和高耸入云的山峰,得到了精神上的抚慰。于是他把这种对大自然的感受化
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阿尔卑斯山风景画:主人公曼弗雷德住在阿尔卑斯大山
深处一个古堡之内,虽有呼唤精灵的本领,却只等死亡来临,甚至想跳崖自
杀。当女巫问他为何求速死,他回答说:
曾经有个人——
她的形貌同我相像;
头发、五官、甚至说话的声音,
人们说全像我,只不过
她一切柔和而美丽,
52书库推荐浏览: 邹纯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