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央同西藏一直保持着君臣关系。早在1653年,达赖五世就接受了顺治帝的封号。又册封了和硕部的最高领袖为顾实汗,并通过他间接地统治西藏。然而,顾实汗死后,西藏政局不稳。准噶尔军队攻入西藏拉萨,和硕部在西藏75年的统治被推翻,康熙帝对此不能坐视不管。于1718年,他调兵入藏,攻打准军。但由于轻敌,大败而归。当年,他又任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并下诏确认格桑嘉措为真喇嘛,决定护送他进藏。这一次,康熙帝非常谨慎,经过充分的准备,于第三年才采取军事行动。行动顺利,取得全胜,西藏光复。这说明康熙帝进军西藏的决定是正确的。
康熙帝对官吏的选拔,极为慎重。在清廷当官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给法国国王的信中说:“皇帝为了选拔重要官员,尤其是各省巡抚所费的苦心,以及为了监督他们的行为而费的心机,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是一个外国人说的真心话。
康熙帝非常注意严惩贪官。他对贪官深恶痛绝,一旦发现,必加严惩。他说,犯别的错尚可宽恕,贪官之罪绝不可宽。因为不加严惩,不能起到警诫作用。一次秋审,他就亲自勾决了一批贪污要犯,以儆效尤。对一些封疆大吏,他要求更严。如陕西巡抚穆尔赛贪赃枉法,他说,对这样秽迹显著的要犯,不用重典,何以示惩,应立即处死。从1681年起的25年里,他惩处的总督、巡抚一级的贪污分子,就达26人。康熙帝严惩贪污分子,对贪污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遏制作用。
与此同时,康熙帝也特别重视对廉吏的奖励。他说,治理天下应以惩贪奖廉最为重要。贪婪者惩,以一儆百;廉洁者奖,以一劝众。什么是清官呢?他认为,选拔官吏,一定要德胜于才,这是最可贵的。这种德胜于才的清廉之士,就是清官。为了使官吏廉洁成为一种风气,他一再下诏让在朝各官推举清官。他自己也亲自表彰了一批清官。著名的有山西的于成龙,说他是“今时清官第一”。康熙帝慎选官吏,惩贪奖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康熙一朝,政治比较清明。
康熙帝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他崇尚节俭。说到自己的衣着他说:“我自从即位以来,办一切事,都提倡节俭。我身上穿的是普通的衣服,脚上着的是一般的布袜。”其实真是如此。还是那个法国人白晋,在给法国国王的信里写道:“他喜爱简朴,甚至在他的衣着和他的一切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他在位60 余年,始终爱惜物力,提倡节俭,并身体力行。由于他的提倡,官场有节俭的风气。这对于追求奢侈的腐败官风,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上一章 上一节
中国名人知道点 上一章
第二章 帝王风骚
勤政而富有创造性的皇帝雍正(1)
作者 : 方明
雍正帝,名胤禛。1678年出生。1723年,45岁时即位。1735年病死,时年58岁。在位13年。
雍正帝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皇帝。雍正一朝,他在政治、经济方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做法。
在经济上,他进行了摊丁入亩的重大改革。摊丁入亩是一场税收改革。清政府实行的是明朝的税收制度。税收分为人头税和土地税。人头税叫丁银,即按家庭人口数量交税,五口人就要交五口人的税。土地税叫田赋,即按家庭拥有土地的数量征税。每个农家都要交这两种税。但由于连年战乱,无地或地少的贫苦农民交不起人头税。没有办法,他们只有隐瞒人口或逃亡在外,以躲避人头税,即丁银。这就造成了大量流民,使社会不稳,并影响国家税收。
这是一个拖延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顺治帝、康熙帝都没有彻底解决。雍正帝即位时已经45岁,对社会底层的情况很是了解。即位的当年,就有巡抚提出“摊丁入亩”的建议。建议的主旨是,把丁银(人头税)归入田赋(土地税),两税合一征收。这样,有田就交税,没田就不用交税了。这对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他们不用再去逃亡躲税了。他们可以老老实实地种地,国家自然增加了税收。同时,减少了流民,使社会安定了。为了慎重,雍正帝把这个奏折交给户部讨论,户部同意。雍正帝颁旨,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在全国实行。这是在赋税制度上的一项很有创意的重大改革,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税收方面的突出改革。
上一章 上一节
中国名人知道点 上一章 上一节 回书目 下一章
第二章 帝王风骚
勤政而富有创造性的皇帝雍正(2)
作者 : 方明
雍正帝在清朝中央设立了军机处,这是他的首创。1729年,由于军事行动的需要,雍正帝下令设立军机房。第二年,改为军机处。虽几经变换地点,但一直设在雍正帝寝宫养心殿的附近,以便就近处理军政要务。军机处是一排低矮的小平房,显得很简陋。它只有值房,没有衙门。它没有庞大机构,没有政府编制,没有专职官员。几位军机大臣和几位军机章京,都是从各个衙门抽调上来的。军机处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实质是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有极大的权力。皇帝的圣旨,绕过内阁,绕过议政处,直接送达总督、巡抚手中,别人无权拆阅,速度快,密级高,叫作“廷寄”。军机处办事快,效率高。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把国家的军政大权,紧紧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就把专制皇权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以后的七代皇帝,也都设立了军机处。
52书库推荐浏览: 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