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上一节
中国名人知道点 上一章
第三章 谋臣策士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2)
作者 : 方明
到了第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他满脸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平天下了。”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回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
等到天亮,张良打开手中的书,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得到的是《太公兵法》,这可是天下早已失传的极其珍贵的书呀,张良惊异不已。
从此后,张良捧着《太公兵法》日夜攻读,勤奋钻研。后来真的成了大军事家,做了刘邦的得力助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勋,名噪一时,功盖天下。
张良足智多谋,曾为刘邦出了不少好主意。他建议刘邦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使刘邦手下人才云集。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在鸿门宴上,张良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从而放松了对关中的防范,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大败项羽后,张良劝刘邦不要立六国之后,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后来统一大业的完成减少了不少麻烦。他辅佐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汉朝。汉初,刘邦封功臣时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受封为留候。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问亲”的遗训。
张良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于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直至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病逝于长安。
上一章 上一节
中国名人知道点 上一章
第三章 谋臣策士
曹操的“奇佐”郭嘉(1)
作者 : 方明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郡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是曹操众多谋士中最为年轻,且谋略奇特的一位,被曹操誉为“奇佐”。他用独特的谋略和智慧,为曹操势力的发展和统一北方,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安初年(196年),袁绍占有黄河以北数州之地,又以礼贤下士著称。郭嘉慕名前往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拜见袁绍,成为袁绍的部属。在邺城住了一段时间后,郭嘉发现袁绍不知用人之术,又好谋而无断,很难成就“霸王之业”,于是决然地离开了邺城,另谋他就。
此时的曹操尚不能与袁绍相比,但他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英才,他要求谋士荀彧替他发现和举荐人才。荀彧早就知道同郡人郭嘉虽年岁不大,却足智多谋,就向曹操推荐了他。于是曹操派人召见郭嘉,与他畅谈古今天下大事,十分投机,真是相见恨晚。曹操高兴地说:“能使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此人了!”郭嘉也庆幸自己遇到了贤明之君,兴奋地说:“曹将军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不久,曹操上表朝廷,任命27岁的郭嘉为军祭酒,参谋军政。自此,郭嘉就跟随曹操东征西战,谋划军机。
曹操面对强敌袁绍,有心想征讨,又担心自己实力不济,便征询荀彧、郭嘉的意见。他问郭嘉:“袁绍拥有冀州兵众,又兼有青、并之地,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却担心实力不济,你认为该怎样做呢?”郭嘉认真地为曹操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和目前的形势,他说:“当年楚汉相争之时,高祖刘邦的实力远远比不上项羽,而高祖刘邦以智获胜。项羽势力很强,最终却在乌江边自杀而死。我考虑,袁绍有十败,而曹公你有十胜。袁绍虽兵力强盛,也无济于事,终将会被消灭。袁绍礼仪繁多,天下民不聊生,而您却顺乎民意,社会安定,这是道胜;袁绍的举动属于叛逆,而您却奉献帝之名号令天下,这是义胜;袁绍施政过于宽松,使豪强贵族有恃无恐,而您却注意抑制豪强贵族的势力,这是治胜;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气度狭小,用人又不放心,不信任,而且用人惟亲,而您却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英才,惟才是举,用人不疑,不分亲疏远近,这是度胜;袁绍优柔寡断,往往错失良机,而您却处事果断,善于随机应变,这是谋胜。”
郭嘉接着说:“袁绍依仗门第,高谈阔论,沽名钓誉,追随他的都是一些只图虚名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而您曹公以仁义和诚心待人,勤俭朴素,不图虚名,对有功人员的赏赐毫不吝惜,所以天下有识之士都愿意辅佐您,这是德胜;袁绍放纵豪强,贪婪成性,民怨甚重,却只是在表面上假仁假义,而曹公您虽不拘小节,但在大事上却十分清醒,考虑周到,您注重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安定社会,造福百姓,与四海人土交接,恩惠有加,这是仁胜;袁绍的部属间争权夺利,谗言惑乱,而您却用人有方,内部团结,上下一心,这是明胜;袁绍是非不分,而您却以礼和法治国,是非分明,这是文胜;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却不知用兵之道,而您却善于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全军将士都很钦佩,令敌人畏惧,这是武胜。曹将军您有此十胜,还怕不能战胜袁绍吗?”
52书库推荐浏览: 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