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到车票是这样困难,我本来想撕毁的日本武官府的出口签证,这时候只好再利用它一次了。当天下午我就去站长室,凭此签证领到了六人的车票。当晚大家分工组织好。半夜3点我关照小李带着两位女人、孩子、行李从车站后面绕道输上火车等候,动作要快。小黄等在门卫背后,等我指示;我挤进门了,于是我用日语和守门日兵交涉让黄进来,就在他犹豫的一刹那,小黄快步也进去了。乘客拼命地挤进去,宪兵像赶猪似地拿着棍子打人。车快开了,有一大串还未检票的乘客吵嚷得厉害,日本人弹压得很厉害。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顿时心生一计,顾不得众人的叫骂,弓着腰、低着头,从排队的乘客当中向前钻去。当我站在检票员面前的时候,抬头一看,原来检票员就是那日本站长,我吓了一跳,他也愕然说:“你该是落在最后的,怎么会变成最前面的呢?”我乘他被众人包围无暇他顾的一刹那,把事先迭整齐的六张票子迅速送进窗口,我边说:“对不起!谢谢!”边就抓住他手内的剪子一轧,随即飞也似地跑向车厢。只听见他在后面叫道:“这女子好不讲理呀!好不讲理!”
我们到达上海那天,是1945年2月1日,正是旧历除夕下午。我和张太太分手各自回家时,张太大哭着对我说:“沿途四十天的险恶日子,若没有你的种种设计、想办法和照顾,我们怎能安然回家?”后来,张太太来家告诉我,她的丈夫死在马尼拉战火中了。惨矣!说着哭着……
我回到上海,从北站打了电话回家。雇三轮车到家时,国瑛女已在凡尔登花园弄口等候了。母女相抱,悲喜交加,泪如雨下!
七、琼、琇女归国叙别情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琼、国琇两女就于这年年底从马尼拉回到上海。全家欢聚之时,琼、琇俩含泪简述:当我离开马尼拉的第二天,美军就开始反攻,轰炸昼夜不停,地毯式的轰炸,双方打得异常激烈。马尼拉城几乎被炸平,居民遭害、死亡者不知有多少人,朋友间这个、那个也被炸死了。一位友人余家,据其亲戚讲,正在午饭一个炸弹落下,正中餐桌,全家顿时绝命。音乐界好几位名家及国琼、国琇的老师亦被害身亡。她姐妹俩也有好几次险些丧命,有一次,她们在防空洞里躲藏了好几天,实在饥饿、疲乏,国琇刚上吊楼去睡觉。不多时,又开始轰炸,幸好国琼女跑去将她从睡梦中拖走,事后查看着迟一二分钟,弹片即正中她的肚腹。又告诉我说,当美军打回马尼拉,进城那天下午,日军搜查到她们那里来了。她们在防空洞里,只听见高墙上日军在翻墙爬进,并用日语问里面有无人,派司特(警犬)狂吠。正在这时,猛然又听得屋外有枪声,这些日军还未来得及落地,便又转身翻出去了。事后防空洞里的人,悄悄地爬上大门偷看,才知道这几个日军已被美军击毙在左面转角马路上。啊!多么危险的一刹那!
又告,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日军挨户搜人枪杀。人多的人家被排成行列,用机关枪扫死。
这时我才晓得,当我在归途中历尽艰险的时候,也正是女儿们在马尼拉受苦受难、命在旦夕的时候。啊!我母女饱经生死忧患,一旦幸运重逢,这悲喜交集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我很关心曾经一度共患难的菲人菲列浦、横(王利)答和张克勤几人的安全。女儿说:“那时因为各自奔命都来不及,谁也顾不了谁,不知他们在哪里了。”后来,据友人告诉,张克勤先生在1951年被在菲的国民党抓去,受到严刑后,引渡到台湾去了。说到这里大家片刻无声!
八、唯一的团圆照
当战争结束时,住马尼拉的居民,不论是哪国的人,只要是属于中、上阶层的人,申请去美国的护照比较战前容易领取。国琼在钢琴艺术上虽已成名,但还想去美国研究、深造。国琇学的是声乐系女高音,她也要去美国留学。她俩去美国留学的申请批准了,还得到了芝加哥音乐学院的奖学金。我当时本想送她俩去苏联或欧洲留学,但因苏联护照不易办到,而苏联在战后恢复正常还需要一个时期。战后的欧洲更是百业萧条,科技、文艺等人才都陆续到美国找美金去了(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大财)。欧洲音乐界的好些著名人物也不例外。因此,那时要求艺术深造,美国比欧洲强。同时,想到姐妹俩既然拿到了签证,就允许她俩去美国留学了。于是,国琼、国琇、国瑛、国璋、大明我们一家只是暂短的团聚。国琼、国琇于1946年初,乘威尔逊轮船赴美国留学,全家又分开了。幸好在她俩行前,有天清晨,《大公报》著名记者兼作家,老友张蓬舟(又名杨纪)先生来家。当时我们还都在睡觉,他在楼下大声喊道:“快下来,给你们拍张全家福,今后你们不知什么时候再会团圆。快下来嘛,我有事就要走的。”于是大家未及梳洗,披上冬大衣,匆匆下楼,来到小院里都互祝哈哈大笑地合拍留念。
他俩走后,而这根遥远的风筝线我依然握住,随时通信教导。因为琼、绣女在美国,继后国瑛亦留学美国。国璋女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亦留学美国深造。随着客观发展的规律,现虽说家庭人丁已到四代,而分居国内外。岁月茫茫数十寒暑,依然仅此一张照片,挂在客堂里伴我度日!而老友张蓬舟先生竟于1991年5月8日在北京病故!他的可歌可敬的一生事迹,在《人物》杂志1992年三期上曾有登载。我的悼词:
52书库推荐浏览: 董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