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比,攻取元都定理中原的徐达只得了白金五百两,文币十表里;常遇春只得了文币一百表里.
对于这样天差地别的赏格,就连后世记载此事的书生,都不禁要发出叹息:"难道说攻取元都所得的府藏不够丰富,所以赏得这么少吗?"
如果光是封赏少还好说,最大的问题是,就连这么些儿俸禄封赏,开国元勋们都不能保自己一生安享.
民间有个"火烧庆功楼"的传说,讲的是朱元璋在登基后曾经大宴功臣,却在宴中借故走开,并下令火烧宴席现场,将所有功臣全部烧死.
这个传说实在荒诞不经.不过事实上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们结局并不比烧死好多少.
由于封爵赏禄太少,朱元璋为免众人不满,在封功臣们还给了他们一个旷古"盛典":免死牌.由于这道免死金牌,朱元璋杀戳功臣的程序复杂了很多.许多人并没有死于明正典刑,而是被皇帝用各种方法暗示强迫最终自杀的.
由于皇帝多是如此手段,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各种传说.例如水军统帅俞通海,他本来是在攻张士诚时受伤,于朱元璋登基称大明皇帝前就病死了的(死于1367年四月初十),然而在民间传说中,却成了朱元璋派人在他家所住的街道上修了一座"百猫坊"(据说俞宅就在今天的南京彩霞街菜场一带),把附近一条巷起名为"赶鱼巷"(今甘雨巷),又派侍卫每天在秦淮河上钓鱼,还将钓上的鱼活活晒死.最终逼得俞通海只能寻了自尽,虽然这只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传说,但百猫坊确有,位置也确在俞府附近,有可能遭殃的是俞通海的后人或亲信吧.由此已足见朱元璋杀功臣事迹之一斑.
终朱元璋一生,他都孜孜不倦于诛杀功臣的事业.到他死前,九名公爵中,除自己早死的外,只有汤和一人得尽天年并善终(原因是他中了风,连吃饭说话都拎不清了).五十四名侯爷更是除得只剩了最没出息的两个.
在打击官吏的时候,朱元璋更是毫不手软,有杀错没放过.真正的贪官污吏当然死路难逃,可是清正廉明的官员也照样象割草一样地被他一批批除掉.加上朱元璋并非什么政经全才,很多时候他对很多事情也因此弄不清情况,可是即使如此,他在一头雾水中也照样喊打喊杀不误.算起来,被酷刑杀掉的父母官恐怕比贪官污吏还多.多少出身寒苦农家一心想要利民报国又维系着全家希望的读书人,在十年寒窗苦读后,才刚刚进入仕途,只为真正是一点鸡毛蒜皮甚至是根本没有发生过的小事,就成了冤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当时的济宁知府方克勤.他虽然当上知府,仍然是一件布衣穿十几年,一日两餐素食粗粮,治下百姓则富足安乐.当他要调离时,百姓甚至做歌谣挽留道:"使君勿去,我民父母."可是这样一个好官,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的泼天冤案"空印案"中,也被毫无理由地处死.——方克勤,就是后来著名的建文忠臣方孝儒的父亲.——"空印案"说来其实很简单.按规矩,各司府州县都要将地方财政状况上报户部,由于财务表是人工核计,各地距京城路途遥远,为防有何差错跑冤枉路,官吏们都会带上一些备用的空白盖印文书,方便随时修改.然而无论别人怎样解释,毫无会计知识的朱元璋偏要认定这是在贪污,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做任何调查研究,就下令自户部尚书起,到各布政司、府、州、县,所有管官印的地方一把手都统统砍头,副手杖一百充军.上书辨冤的郑士利则被罚做苦工.(朱元璋时代倘有现代大学制度的话,恐怕财经学院再无人敢报名就读了.)
更糟糕的是,朱元璋猜忌并报复强烈的脾性并不完全是针对元勋和官吏们的.
当年攻打张士诚的"东吴"政权时,朱元璋的"西吴"军曾经遇到过苏杭百姓的强烈反抗,以致于苏州一座孤城竟能在围困下坚持九个多月,多死了不少将士.张士诚死后,朱元璋决意报复民间对张士诚的支持,他先是想到"屠城",也就是杀尽"西吴"土地上的百姓.这个杀气腾腾的念头好不容易才被劝阻后,他决定"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大幅度提高当地的赋税.
于是,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苏州松江地区的税赋一古脑儿涨到了元朝的三倍、更超过了宋朝的五倍.一亩地的税粮竟超过七斗.苏州一府所要交纳的税赋,竟达到全国税赋总量的10%.除此之外,松江农民的活动范围也被严格控制,总括言之,就是"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相知晓".由于朱元璋本人家族就是"逃税流民"出身,外祖父又曾经是个打着算命先生招牌反朝廷(虽然是元朝廷)的人物,因此为了以防万一,他还规定百姓们必须彼此互通邻里信息,对别人的家庭内务乃至活动场合都必须了解,谁要是想保留隐私瞒哄大众,即可捉拿送官.行医卖卜的人也只允许在本乡活动,若敢远游就要重治.
这些规矩对民众的约束,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皇朝,充满戾虐气息.而要求世人窥伺告发自己邻里亲朋的规矩,更成为流祸久远的重弊.
对于丈夫的这些作为,马皇后深为忧虑.为了劝谏丈夫宽待臣民,她以"宋多贤后"的名义,在后宫中讲训宋朝家法.对于皇后的用意,曾有识窍的宫妃试图阻止,说宋朝治国理家过于仁厚,不足以效法.马皇后立即反驳:"过于仁厚有何不好?总要比刻薄好吧!"她又有意反问妃嫔:"黄老之术是什么?为何汉初窦太后好此?"妃嫔答道:"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教慈,是其教矣."马皇后据此叹道:"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
52书库推荐浏览: 招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