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平果然得到了机会,向王稽推荐"贤士张禄".
趁着夜色,郑安平将范雎悄悄带进馆驿,王稽面见之下,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于是订下计策,悄悄地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
从此后,范雎不但逃出生天,而且从此踏上青云路.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人没有帮手是不行的,诚哉斯言!)
范雎到秦国之后,苦等了两年,终于等到合适的时候,制造机会使秦昭王单独召见了自己——确实有两道板斧.
在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之后,范雎抛出了他的第二招,向昭王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改"近交远攻"为"远交近攻",即:改睦邻友好为与远邦交好,而首先攻克邻国,既巩固实力,又逐步推近,最后达到攻克远邦、甚至一统天下的目的.——范雎的军事远见固然是高,但是教乖了秦国来灭自己的国家,未免太不成话.
秦昭王对这项战略十分推崇,立即拜范雎为客卿,并且将这一战略视做秦国的国策.
果然"远交近攻"其效如神,秦国国势越发强盛.秦昭王此时已视范雎为神人,进一步在内政上也事事询问他的意见.
范雎便再一次提出"强干弱枝"的观点,要求秦国削弱诸侯列贵的权势,巩固中央集权.并向秦昭王进言道:"臣居山东时,闻齐只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有太后穰侯,而不闻有秦王.……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重,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岁万岁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昭王一听,顿时如醍醐灌顶,醒悟过来.于是,他总算争气起来,以年老孝养为由,让母亲宣太后归居宫中,不再过问政事.免去了穰侯魏冉的相位,将他厚加赏赐,送回了封邑,将相位转而授予了范雎.而另外一舅二弟的"三贵"也一样办理.(公子市最为命苦,由于当年曾有兄终弟及的说法,他被老哥派去魏国为质,随后在这个范雎先生的故乡遇刺身亡.)
虽然出于政治因素才退休,但是宣太后这时也确实老了.假定她三十岁成为太后,这时也已掌权四十一年,至少也七十出头了.而且经常患病,所以回到宫宇中颐养天年,也是不错的选择.
七、人生的最后一个小插曲——"为我葬,必以魏子殉."
回到后宫的宣太后,虽然不再过问朝政,但是仍然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
她在朝堂掌政的时候,曾有过许多的情夫,而最后一位,也是最出名的一位,名叫魏丑夫——这个名字听着有点怪.因为既能当上太后的"甜心",肯定是帅哥一名,怎么会是"丑夫"?想来这个名字是当年爹妈看儿子长得太漂亮了,为了好养活而起的贱名,大意是反其道而行之,跟"阿猫""阿狗"差不多吧.
现在太后归入后宫,魏丑夫当然也随侍在侧.
秦昭王四十二年,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
老太太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觉得意犹未尽,很有点不甘心的意思.
想来想去,于是宣太后传下懿旨——"为我葬,必以魏子殉."——将来安葬我的时候,一定要让魏公子殉葬.
魏丑夫眼见得宣太后出了这么个主意,不禁栗栗股战,万万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等事,忧愁得坐卧不宁.
大臣庸芮听说此事,便向魏丑夫拍胸保证能让他逃过一劫.
于是庸芮便去求见太后,一番"您老一定健康长寿"的例牌慰问之后,切入正题:"听说您要让魏公子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底下怒火已经积得够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阴世,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机会跟魏丑夫寻欢作乐?万一让先大王看见了这个小白脸,岂不是更要惹出大麻烦来?先大王可更是要大打出手啦!"
宣太后一想,确实有道理啊,不禁把考虑小白脸的心思,转而放在自己身后安全考虑方面.于是应道:"善!你说得很有道理,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这才打消了把小情郎带去黄泉的主意.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终于去和死鬼老公碰头了,至于秦惠文王和她厮见之后,是不是对四十几年的绿帽子清算了帐目,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就算他有这个心,恐怕也干不过这个四十二年来见多识广的芈八子啦.
宣太后下葬在芷阳郦山.据说,秦昭王孝心可嘉,为母亲造了大批真人大小的泥俑,搞了一个大型车马队伍,为母亲陪葬——是不是考虑到死鬼爹可能要跟老娘算帐,特意给宣太后带去的帮手?
有这一批打手跟着,想来秦惠文王面对宣太后,最多也只能有干吹胡子白瞪眼的招了.
(本篇完)
谁又比谁更幸运——高祖刘邦妻吕雉、妾戚懿、妾薄姬
古代中国是一夫一妻多姬妾的制度,嫡妻与姬妾不论从身份还是待遇,都是天壤之别.丈夫也许在爱情上会对姬妾偏袒,但是那只能保障他的生前,他死后的财产和地位却只能交由嫡妻的儿子继承.这个严酷的现实无论是从私情还是从利益,都逼着妻妾之间势成水火.在这样的妻妾之争尤其以皇帝的后宫为最,因为一但成功就是登峰造极,而一但失败则将跌落十八层地狱.而这一幕场景,尤其以汉高祖刘邦的后宫最为典型.
在刘邦的妻妾中,发奋图强终于位极人世者莫过于吕雉,落入地狱遭遇惨酷者莫过于戚懿.但是也有任凭命运播弄,却在懵懵懂懂之中登峰造极的薄姬.真可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52书库推荐浏览: 招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