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伊丽莎白与埃塞克斯伯爵之间的争斗暂时缓解时,弗朗西斯开始忙于以自己的真名出版一本书。多年来,他一直以别名写作和发表作品,他认为此时是以真名出版图书的最佳时机。1597年,他的第一部知名作品问世,那年他36岁!这位饱读诗书的天才,宣布了自己最大的愿望:归隐乡下,“当一个有些让人怜悯的做书的人”。这位杰出的作者在最好的年华岁月,写出了当时看上去很不值得发表的作品。
他现在要出版的书是个小册子,其中包括了他的头十篇论说文(其他都是后来出版时补充进去的)。所有论说文都献给他“可爱的哥哥”安东尼·培根先生。小册子很快受到读者的欢迎。弗朗西斯的笔触简洁明了,又极具实用性。书中的所有文章,都是这个人在深刻思考人性的方方面面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整个思想进行凝炼的结果,所以文章都呼之欲出,有“传神现场演说”的效果。此外,他所使用的语言,“非常大众化,人人都能理解”。有评论家这样说道,“他把自己定为局外人,冷眼观看人生舞台上表演的各种闹剧,比表演者还更入木三分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所以,他能给出更有智慧,也更令人信服的建议。当然,他在评论与建议时,也会对观察到诸多人性中的错误,做出善意的讽刺。”
弗朗西斯一直使用这些处世技巧,尽全力不让埃塞克斯与女王之间的争斗走到死角。但埃塞克斯伯爵再一次耍起都铎人的脾气,鲁莽地闯了祸。他无法控制自己再去赢得一场战争胜利的诱惑。埃塞克斯伯爵跑到女王跟前,说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平息爱尔兰叛军蒂龙部队的人。那家伙是个军阀,老谋深算,行事风格经常出人意料,此时还没有什么人能制服他。而让埃塞克斯伯爵感到惊奇的是,女王非常爽快地同意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爱兰尔的副总督。“我向上帝起誓,我一定要在战场上打败蒂龙,因为还没有任何胜利值得以女王陛下的名誉来夸耀。”
伦敦街道上的欢呼声和喇叭声此起彼伏,人们都在准备欢送自己的偶像带领队伍出征爱尔兰蛮荒之地。据说,蒂龙手下的部队大多由未开化的人组成。他们穿着野兽皮,躲在树后搞野蛮的突然袭击,自己却毫发无损。而埃塞克斯伯爵的部队配有精良的武器,个个气度不凡,样子威武。那些人根本不是对手。
魂断法场(1)
埃塞克斯伯爵踏上征程前往爱尔兰的那天,天空可以说很晴朗,女王也满脸笑容地来欢送他。但当他的部队走出伦敦不远刚过伊灵斯顿时,却有乌云笼罩在他们上空,天空一下子变得阴霾密布,欢送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据说,这是一个不祥的征兆,也许暗示整个征程将有灾难降临。这在当时很令人感到恐惧。但当时整个英国都对他们寄予厚望,全国人民都相信,埃塞克斯伯爵不会失败。“莎士比亚”也在《亨利五世》中把这个意思表露无余:
“那就是我们圣明女王的将军
去把爱尔兰征讨,
看来不消多少周折,
就能用剑挑着被制服的“叛乱”回到京城;
那时将会有多少人离开那安宁的城市
来欢迎他!”
还没等宝贝儿子跨出英国的土地,伊丽莎白就开始询问有没有从爱尔兰传来的好消息了。这是《安东尼与克莱奥帕特拉》现实版中的克莱奥帕特拉:一个焦虑不安、固执任性的女王进入我们的眼帘。剧中的埃及艳后克莱奥帕特拉没有从她珍爱的才返归罗马的安东尼那里得到只言片语。她那埃及式的焦虑,此时全挂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脸上。那么,《安东尼与克莱奥帕特拉》里的人物是不是根据伊丽莎白女王创作出来的呢?有些评论家就曾这样暗示过:焦虑不安的女王日复一日地找事做,藉此打发时间。她只想着埃塞克斯伯爵。这种状态几乎达到某种偏执的程度。正像克莱奥帕特拉一样,她整天与身边人唠叨的就是正在爱尔兰的那位埃塞克斯伯爵。
伯爵那边终于传来了一点消息。有人禀报说,伯爵他们吃了败仗,进展受到阻碍,同时也禀报了一大堆吃败仗的理由。伊丽莎白却越来越感到烦躁不安,她对埃塞克斯伯爵不称职的行为感到特别气愤。她没有从他那里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为何还不打败那个爱尔兰匪徒呢?他本应该取得胜利,甚至是辉煌胜利的。他现在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还有女王赐给的上方宝剑。事实上,他现在应有尽有,巨大的资源都前所未有地归他支配,成功的要素已经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英国人有权盼望他凯旋而归。但是,这胜利却迟迟不到。
女王给他写了封信,枢密院跟着也写了信,他们都要求他给个满意的说法。但这说法却一直没有等到。相反,埃塞克斯却有太多的借口,他发回一封措词强烈的信,要求得到更高的职位。事实上,只要他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这场胜利抵得上无数封信。但伯爵的脑子,并没有集中于打胜仗上面。
爱尔兰的局势越来越恶化。英国白白花去了大量的银两,也浪费了大量的担忧。埃塞克斯酷爱战争的胜利,却没有能力率领军队前进。哥哥远在伦敦焦急地看着事态的发展,弗朗西斯心里清楚,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一天,女王把弗朗西斯叫到身边,当面把埃塞克斯痛骂一顿。弗朗西斯劝她召回埃塞克斯,最好让他呆在女王身边,“因为,既然女王对他这么不满意,可又把军队和权力都交给他一个人,这样会使他变成一个麻烦,而且很难驾驭”。
52书库推荐浏览: [美]弗·菲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