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杜甫的影响决非局限于诗国,也决非局限于文学范围,而是
广泛地进入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各个领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当然,
上述种种仅是有形的文化形态,而杜甫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深层次的体现却是
① 见田守真《历代的杜甫戏》,《草堂》1986 年第1 期。
无形的,那就是对民族性格的潜移默化。我们在第四章中论述了杜甫坚定踏
实的人生态度、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及优国忧民的
忧患意识,这些素质正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中最有光辉的部分。虽说这种民
族性格的陶铸不是少数个人的功劳,但杜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而且,
由于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带有审美的意味,而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又是
中华文化诸形态中传播面最为广泛、感召力最为巨大的一种,所以杜甫的文
化意义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诚如闻一多先生所云,杜甫是“四千年文
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
一辑)!
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杜甫的影响早已越过了国界。从十
三世纪开始,杜诗就在我们的亚洲邻国日本、朝鲜和越南广泛传播,受到各
国人民的热爱。从十九世纪起,杜诗又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字介绍给西方人民,
并受到西方汉学家越来越大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影响远及异国并
非仅仅是由于杜诗艺术造诣产生的巨大魅力,而且也是由于杜甫的人格力量
发出的夺目光辉。在日本,“五山文学”的开山祖师虎关师炼(1278—1346)
被公认为日本杜诗学的鼻祖,虎关的弟子中岩园月(1300—1375)不仅热爱
杜诗,而且从杜诗中汲取精神力量,曾作《偶看社诗有感而作》一诗以抒发
愤自励之志。中岩的弟子义堂周信(1325—1388)更是极力推崇杜甫的人格
与道德精神,盛赞杜甫的忠义气节。杜甫对日本诗人的思想境界也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如江户时代的著名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死后,人们发现
他的头陀袋中珍藏着一部杜诗,可见他的诗歌受杜诗影响决非偶然。①在朝
鲜,早在李朝世宗二十五年(1443)就动员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翻译杜诗,
历时四十年,于成宗十二年(1481)刊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杜诗译本——《杜
诗谚解》,对朝鲜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的朝鲜杜诗学者李丙畴先生
说:“杜甫的诗散发出浓郁的参与意识,对现实进行揭露”,“他思念祖国、
忧国忧民的诗句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永恒的警句,拨动着千万人的心弦。”
①在美国,杜甫的声誉与日俱增,著名的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认为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杜甫在某些方
面比莎士比亚或荷马更为优秀,至少是更自然、更亲切。雷氏还指出杜甫所
关心的是人的坚信、爱、宽宏大量、沉着和同情,唯有这些品格才能拯救世
界,所以养育杜甫的文化比荷马接受的文化更古老、更明智。雷氏深情地称
颂社甫说:“我三十年来沉浸在他的诗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个较为高
尚的人。”②在俄国,杜诗被许多著名大学列入课程,叶?谢列布里亚科夫在
他所著的《杜甫评传》一书中强调杜甫的巨大影响在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
想和高超的诗艺,他说:“这位古代优秀作家的诗句至今还能激励读者,在
他们心中激起高尚的思想和情操。”③从这些挂一漏万的叙述就可看出,杜甫
① 参看许志刚《杜诗在日本的传播》,《文史知识》1992 年第1 期。
① 见《社诗研究三十载》,《国外社会科学》1988 年第5 期。按:1991 年5 月、8 月,笔者在南京、成都
两次会晤李丙畴先生,李先生对社甫的景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 见屈夫、张子清《论中美诗歌的交叉影响》,《外国文学评论》1991 年第3 期。按:雷氏选译的《中国
诗百首》(“OneHundredPoemsFromtheChinese”,PublishedbyJamesLaughlin,1959,PrintedinIta1y)一书中,
杜诗占的比重最大,达三十五首之多。
③ 见李明滨《杜甫的声誉早已超越国界》,《杜甫研究学刊》1991 年第1 期。
不仅是一位赢得世界性声誉的伟大诗人,而且被公认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
表。越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人物越能赢得世界民族之林的尊敬,杜
甫的世界意义正是深深地植根于他为之贡献一生的中华文化之中。
1961 年12 月15 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
上,决定将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1962 年,在杜甫诞生一千二
百五十周年之际,世界各地举行了广泛的纪念活动,例如日本广播协会(NHK)
邀请杜诗专家吉川幸次郎教授开设了“杜诗在日本”的讲座。可以预测,随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