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_陈贻焮【完结】(18)

阅读记录

  闻,玄宗亦不疑。安禄山在范阳招兵买马准备叛乱,有人上告禄山将反,玄

  宗反将告发者缚送范阳由安禄山处置,所以人莫敢言。而杨国忠由于与安禄

  山不和,屡言禄山将反,玄宗不听,杨竟想方设法激成安之叛乱,以取信于

  玄宗。

  天宝十四载(755)冬,正当玄宗携杨贵妃等在华清宫寻欢作乐时,蓄谋

  已久的渔阳鼙鼓终于动地而来了!

  安禄山的叛军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在两个月内就打到渲关。次年六月,

  渲关陷。玄宗仓皇奔蜀,逃至马鬼坡,军士杀杨国忠等,又迫使杨贵妃自缢。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改元至德,是为肃宗。肃宗登

  基后,唐军开始反攻,至德二载(757)收复长安。可是战火仍旧在燃烧,直

  到唐代宗宝应二年(76s)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败死,安史之乱才算平定。

  然而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吐著、回纥的入寇和藩镇割据一直波及唐末。大

  唐帝国的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代宗广德二年(764),天下

  仅有户二百九十余万,口一千六百九十余万(《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从

  天宝十三载(754)到广德二年(764),短短的十年之间,唐帝国的人口竟

  减少了十分之七!杨国忠等人的死亡是咎由自取,而千百万人民的死亡则完

  全是无辜的,他们“或死于寇贼,或死于官兵,或死于赋役,或死于饥馁,

  或死于奔窜流离,或死于寒暑暴露”,这就是仇兆鳌对杜甫的沉痛诗句“丧

  乱死多门”的注释。①

  安史之乱前后的几十年,不仅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而且是

  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点。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变化是封建统治者用以

  抑制土地兼并的均田制被彻底破坏了。这个作为缓和阶级矛盾的主要手段的

  彻底放弃,必然使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深刻化和复杂化。土地兼

  并之无限制地进行和由此而引起的异族入侵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些在

  安史之乱前后发生的社会政治现实,不仅动摇了唐帝国统治的基础,而且也

  在一定程度上画出了此后一千年左右中国社会发展的草图。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代,杜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

  杜甫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②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他的

  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的统治。也就是说,杜甫的一生正好

  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相终始。

  人们谈到杜甫的时代背景时,往往单单强调唐帝国转向衰败的时代,尤

  其是安史之乱以后那个万方多难的大动乱时代。其实,对于诗人的成长来说,

  唐帝国衰落以前的时代也同样重要。杜甫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开元年间度过

  的,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对诗人的成长有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开元年间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安定为诗人的读书、漫游

  提供了条件。杜甫并非出身于高门贵族,他的祖父社审言做过膳部员外郎、

  修文馆直学士等,但在杜甫出生前几年已经去世。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开元末

  任兖州司马,天宝五载(746)前后调任奉天令,他在任充州司马之前是否做

  过其他官,已不可考,但揆诸情理,肯定没有任过高官。然而,由于当时整

  个社会都比较富足,杜甫从小显然过着相当优裕的生活。诗人自幼就受到了

  很好的教育,“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

  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壮游》);“甫昔少年日,早

  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

  人的这些自述都说明了这一点。除了读书、写字之外,少年杜甫还有机会接

  ① 见《杜诗详注》卷二三,《白马》。按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是诗人目睹臧玖据潭州作乱的情景而

  写的,但此句实为对那个时代的普遍写照。

  ② 社甫生于公元712 年,诸家皆无异说。但此年有三个年号:正月,睿宗改元太极,五月又改元延和,八

  月,玄宗登基,改元先天。人们多称杜甫生于玄宗先天元年,(冯至《杜甫传》、朱东润《杜甫叙论》、

  陈贻掀《杜甫评传》)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萧涤非《杜甫研究》则称“睿宗先天元年”,但据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杜甫年谱》,杜甫生于正月一日,其时应称睿宗太极元年。

  受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艺术的熏陶。开元五年(717),①年方六岁的杜

  甫在郾城(今河南郾城)观看了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

  开元十二年(725),十四岁的杜甫在洛阳歧王李范及殿中监崔涤的宅内多次

  听到著名歌手李龟年的歌唱。从他后来对于绘画的精干鉴赏来看,他对于这

  种艺术的接触一定也是很早就开始的。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