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_贾志刚【完结】(66)

阅读记录

  现场还原一下。

  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大家批评他,孔子则为他开解,说他的家乡都是这样做的,他这做法在他家乡不算错。现在他认识到错误了,就已经是知道仁了。

  【现实解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环境,有的好一些,有的恶劣一些。譬如有的地方,小偷小摸很正常,但是到了北京,这就是犯罪了。譬如西亚国家和南欧国家,不守时是很正常的,到了东亚和北美,这就是无法容忍的。对于这些,只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应该是可以原谅可以理解的。

  13.11(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毅木讷,就接近于仁了。”

  【解析】刚强坚毅,内向寡言,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就接近于仁了。基本上,这就是他自己的性格。因此,孔子在这里自我肯定。人的性格是什么?刚毅木讷。

  别的性格就不能接近仁吗?孔子没说,说了得罪人。

  把孔子眼里的那些仁人的性格拿来看,好像并不都是这样的性格吧?

  孔子晚年,开始多疑,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性格尤其不能忍受。同时,还有点自我陶醉。

  【现实解说】现在喜欢说性格决定命运,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刚毅的性格还行,但是不是特别好,现代社会需要柔软;木讷的性格更糟糕,现代社会注重沟通和自我表现。所以,刚毅木讷的性格在今天来看是远仁而不是近仁。

  13.12(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讨人欢喜的样子,这种人就很少有仁德的。”

  【解析】既然刚毅木讷是近仁,巧言令色当然就是远仁了。

  自从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的自我表达能力就越来越差,不知道跟孔老师这两句话有没有关系。

  【现实解说】巧言令色可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性格了,能表达自己,能愉悦别人,不仅可以是能力的表现,还可以是职业。

  13.13(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跟仁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仁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解析】大致是有人要买房置地,想去城里整个高尚住宅,跟权贵们做邻居,来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对此人的选择不满意,认为邻居太差,所以,说了这番话。

  大致,问问题的是孔子比较喜欢的学生,因此希望他住在自己附近,而不是去城里跟富人们做邻居。不好直说,因此拐了个弯。

  【现实解说】一个人发了财,于是换房子。看中一套别墅,朋友劝他别买,理由是“那片别墅区住的都是大富豪,你住进去,会感觉自己还是穷人”。又看中一个高尚小区,社区服务特别好,朋友劝他别买,理由是“那是高官聚居区,住到那里,你会觉得自己太低等。另外,还有好多衙内,你都不知道他爸是谁谁,哪天欺负到你头上,你躲都躲不掉”。此人于是问“那我该住到哪里?”朋友说了:“你打听一下李零老师住哪里吧。”

  13.14(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解析】孔子的意思,不仁的人总是充满了欲望,总是有很多不好的念头,因此总是在算计别人,总是觉得自己吃亏,因此不会长久地快乐。只有仁者知足常乐,知者常足知乐。

  说来说去,知者比仁者活得滋润。大致,颜回就是这里孔子说的仁者,子贡则是知者。

  什么是仁?孔子这里的说法,安贫乐道就是仁。

  学会了仁,就可以穷快活?穷不穷,跟仁不仁没什么关系。快乐不快乐,跟仁不仁也没什么关系。那为什么穷快乐就跟仁有关系呢?

  【现实解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要饭的不等于不快乐,腰缠万贯的也不等于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和烦恼,跟仁挂不上钩。

  13.15(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爱人和恨人。”

  【解析】如果心中没有仁,那就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大致是这个意思。

  孔子强调什么的重要性的时候,往往说得很绝对。年轻时候宣扬礼,礼就是仙丹灵药;如今强调仁,仁就是无往不克,礼就不重要了。前面说到“不仁者”如何,此处说到“惟仁者”怎样,似乎世上只分成两种人:仁者和不仁者。

  【现实解说】俗话说:野百合也有春天。俗话还说:美国也有乞丐。所以,话不要绝对。爱和恨本是人性的原始,跟仁没关系。

  13.16(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或:不会被人所憎恶)。”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也就不会做坏事。

  在这里,孔子继续强调仁的绝对重要性。如果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句子,孔子从前是很少说的。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人,有的话,就是上帝。世上也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有的话,就是宇宙的运行。所以,当一个概念被绝对化之后,这个概念及被虚化了。

  当孔子将“仁”的高度提升到“绝对”级别的时候,“仁”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就已经无法实现了。

  【现实解说】不知仁为何物,如何苟志于仁?我看,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在些。

  13.17(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知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知者喜欢活动,仁者喜欢沉静。知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析】四川地名有乐山,有仁寿,想来都是出于这里了。

  为什么知者乐水呢?因为水是流动的,可以看到变化,利于观察;为什么仁者乐山?因为山是静止的,可以抑制人的欲望,利于思考。为什么知者乐?因为知者常有新想法;为什么仁者寿,因为与世无争。

  孔子在把“仁”精神化之后,需要给出定义给出描绘了。所以,开始总结仁者的特征了,顺便把知者也带上。幻化到人间,就是孔子带着子贡。基本上,孔子就是按照自己和子贡的性格特点来定义仁和知的。

  在这里,仁者的最大特点是沉静、爱山,孔子就是这样的。仁者的好处是什么呢?长寿。基本上,孔子说这话的时候过了七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孔子差不多是当地长寿冠军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