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_贾志刚【完结】(87)

阅读记录

  18.20(10.12)

  席不正,不坐。

  【译文】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解析】孔老师的讲究比较多,通常,席子不端正,都会把它端正过来。

  【现实解说】屁股正不怕席子歪。

  18.21(10.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跟乡里人饮酒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解析】孔子尊老敬老,凡事以老人为先。国外是女士先行,孔子那时候不跟女士喝酒。

  【现实解说】尊敬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18.22(10.14)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家庙东边的台阶上。

  【解析】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怕鬼们惊扰了祖先,孔子站在家庙门口进行保护,真是想得周到。孔子在鲁国有家庙吗?分析一下。

  当初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在宋国被杀,孔父嘉的儿子逃亡到了鲁国。按照当时的政治避难国际规则,政治避难者享受比原在国低一级的待遇。孔父嘉是宋国司马,属于卿一级。如果司马是孔家世袭的话,孔父嘉的儿子也应该是卿一级待遇,降一级就是上大夫。上大夫是可以有家庙的,所以,孔子有家庙并不意外。

  【现实解说】自己的祖先自己都不敬的话,别人怎么会敬呢?只知道把祖先当文物来卖,只知道挖祖宗的坟墓去赚钱,这样的子孙要他们干什么?

  18.23(10.15)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孔子)托人向在其他国家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解析】为什么再拜?一拜是拜托,再拜就是转达。也就是说,第一次拜是感谢带话人,第二次拜就是把这一拜带给朋友的意思。就像托人送礼,准备两份礼物,一份给朋友,一份给所托的人。

  【现实解说】礼多人不怪。

  18.24(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解析】春秋时期,领导赠送了东西,都要当场看一看赞一赞,如果是吃的,就当场尝一尝说说好吃好吃之类。可是这次赠的是药,这东西事关身体健康,所以要慎重,就算是领导送的,也要慎重。

  从另一个角度说,季康子送药,表明对老先生很关心。

  【现实解说】接受馈赠,一定要表示惊喜和感谢,最好当场打开。当然,药这个东西,或者避孕套这类东西,就不用当场打开或者试用了。

  18.25(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解析】孔老师以人为本,认为人的安危是马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孔老师认为,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责任谁来负,是第二位的。

  【现实解说】为了抢救财产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是不是符合孔子的价值观呢?是否值得宣传呢?

  18.26(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解析】最高领导赐给的,就要当场打开,而且还是很正式地打开,然后尝一尝,说“哇塞,真好吃”之类。如果是生肉,当然煮熟了要先给祖先供上,显示自己过得还不错,领导对自己也不错,请老祖宗放心。跟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现实解说】如今没那么多讲究,不过,跟领导老板吃饭,领导老板没动筷子,你就别尝。

  18.27(10.19)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解析】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现实解说】无话可说。

  18.28(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解析】这是一种姿态吧,走得再快,其实还是没有马车快。

  【现实解说】无话可说。

  18.29(10.21)

  入太庙,每事问。

  与2.9(3.15)重出。

  18.30(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解析】这反映了两个事实,首先是孔子这人很仗义,朋友死了他愿意帮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不愿意碰死人的事情,可是孔子愿意,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敬鬼神,认为死人更值得敬畏。其次呢,死人那点事对孔子来说是家常便饭,非常内行,甚至有点乐在其中。

  【现实解说】现在这样的事情是不是都是民政局办呢?

  18.31(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解析】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忠”、“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现实解说】车当然比腊肉要名贵得多,车与肉之间,还是选择车。

  18.32(10.24)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仰面朝天,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解析】根据科学研究,仰卧和侧卧都属于正确的睡觉方式,通常斯文人喜欢侧卧,粗壮的人喜欢仰卧,孔子是斯文人,所以喜欢侧卧不喜欢仰卧。

  【现实解说】怎么舒服怎么睡。

  18.33(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做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52书库推荐浏览: 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