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当然,差别大了。”晏婴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和谐呢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最后做出来可口的肉羹来。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是肉,臣下们就是水、火、醋、酱、盐、梅。国君拿主意,但是臣下们要提供自己的看法,综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主意。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缓、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放个屁他也说是香的。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梁丘据什么都跟您相同,要他还有什么用?”
所以,什么是和谐?就是集中不同的意见,达成最好的结果,而不是所有人的意见都一样。
什么是和谐社会?就是包容的社会,言论自由的社会,批评声音不断的社会。而不是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而不是只能赞美不能批评的社会。
所以,一个君子的社会,就是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各种不同的声音可以同时存在的社会。
【现实解说】和谐社会,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就绝不是和谐社会。
19.15(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解析】君子有原则,小人无原则;君子不喜欢谗言,小人喜欢奉承;君子用人量才是用,小人用人求全责备。总之,跟君子干活很轻松,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不用去巴结他;跟小人干活很辛苦,要讨好他,而且会被苛求。
【现实解说】有的老板很难伺候,所有的属下都没人说他的好话,这样的老板就是小人。
19.16(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解析】这段话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是在君子小人之间折腾。至于上达和下达什么意思,历来的解释都是五花八门,其实无外乎说君子上进,小人下作之类。
【现实解说】君子看重上半身,小人看重下半身。这样的解说,是不是更清晰一点?
19.17(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苛求于自己,小人苛求于别人。”
【解析】君子总是反省自己,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责备自己;而小人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总是找别人的缺点,却不反省自己。
【现实解说】反省自己,就会进步。所以,管他别人是不是善于反省,自己反省就行了。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之后,最要紧的是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挨打,反思自己为什么落后,进而努力改变自己的落后,这就是君子求诸己;挨打之后抱怨世道,总是企求别人道歉,眼睛总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小人求诸人,今后还会挨打。
19.18(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通过小事来认知,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通过小事看透他们。”
【解析】同样的一件小事,君子做错了不代表君子不行,小人做错了就能判断小人不行。这就等于说,如果你是小人,行也不行;如果你是君子,不行也行。问题是,你怎样判断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如果一个人被你认为是小人,那不是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如果被你认为是君子,那么小事做得一塌糊涂,也可以委以重任是吗?
孔子喜欢给人贴标签,我喜欢的就是君子,我讨厌的就是小人,这一点很不好。
【现实解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没有绝对的君子,也没有绝对的小人。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何必要给人贴标签呢?
19.19(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解析】关于“无适也,无莫也”,在历史上也是五花八门。不过,总体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君子之只遵循义的原则,其余的都不重要。既然如此,“无适也,无莫也”究竟是什么意思也就不重要了,这里不去讨论。
这样说来,“义”决定了君子的行为举止。既然“义”对于君子来说如此重要,义究竟是什么呢?不知道,从来没有过标准答案,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概念,就如“道”和孔子晚年所说的“仁”和“德”一样。
如果一定要为“义”找一个至少还说得过去的定义,那就算是“对得起良心”吧。
【现实解说】现在常用的一句话是:屁股决定脑袋。良心呢?不在服务区。
19.20(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少,而行动要敏捷。”
【解析】这是孔子对学生们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性格。讷往往被刻意篡改为谨慎,其实根本与谨慎无关。孔子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认为话多则思考少,还是话少的人做事靠谱。
讷于言就必然敏于行吗?当然不是,言行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反比关系。
【现实解说】各人有各人的性格,无所谓好坏,只看你的性格是不是适应你的环境。总体来说,当今社会强调沟通、强调公共关系,因此,讷于言不是这个时代提倡的性格。
19.21(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能够成为君子。”
【解析】质指性格,文指言谈口才。如果一个人很闷,话很少以及说出来很不生动,那么就会显得很老土很没有学问;相反,如果一个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就会给人不厚道的感觉。所以,要文质彬彬,言谈举止得当,该说话的时候说话,不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用词恰当准确,表情和谐。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君子。
52书库推荐浏览: 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