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解析】这是在给君子作定义了。内心是义,以符合于礼行为举止来执行这个义,以谦逊的态度来推广这个义,以诚信来完成这个义。这,就是君子了。
君子三大特征:礼、孙、信。
【现实解说】有礼貌、谦恭、讲信用,这算是不错的品德了,至于君子不君子,义或者不义,已经没有人说了。
19.29(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解析】这里的“党”就不是乡党的党,而是为了某种利益关系而勾结在一起的一群人。
君子很“孙”,因此不与人争;既然不与人争,也就没有结党的必要了。
【现实解说】现代社会,矜而不争代表懦弱或者愚蠢。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要群也要党。
19.30(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解析】前半句话好理解,一个人说得再好听,值不值得举荐还要看他的品行。后面半句话则有些令人惊讶,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句著名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不认可你的人品,但是我愿意听从你合理的建议”。
这段话直到今天都有其进步意义。
大概这也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案例了,孔老师绝大多数时间属于草根,因此更渴望自己的学说能够得到重视和认同。你们不认同我这个人没问题,我的先进理论你们总该听听吧。
【现实解说】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好。你不喜欢这个人,但是不等于他的建议就不能采纳。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批评自己,但是往往,批评意见才是最有价值的。
19.31(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解析】子夏说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夏的话和这段话是一个意思,所以也就可以想见晚年的孔子为什么特别喜爱子夏。
【现实解说】目标坚定,手段是可以变化的。所谓解放思想,往往就是不要拘泥于手段的意思。
19.32(16.6)★★
孔子曰:“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君子还没有谈到的话题你就先说了,这是急躁;君子已经谈到了,你却不发表意见,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解析】说得好听这是跟君子说话的规矩,说得直接一点,社会生存法则。
陪上级说话,话题要由上级来领,这样你才知道上级喜欢什么话题;上级的话,你要顺着往下说,这样上级就有兴趣;说话的时候要看上级的脸色,上级都不爱听了,你还接着说,那就是瞎子。
大概,这也是孔子的经验之谈。
【现实解说】在职场混要小心谨慎。
19.33(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解析】戒色、戒斗、戒贪,总之,想什么就戒什么。不过孔子的意思不是彻底戒除,而是不要过分,要控制。
年轻的时候,好色;年长一些,好争好斗;老年,人会变得比较贪。
孔子到了老年,回顾一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非常正确,是人性的体现。遗憾的是,孔子晚年,老年痴呆的作用下,自己也有些hold不住了。
【现实解说】欲望的力量非常强大,戒什么不戒什么,往往取决于外部条件而不是自己的头脑。譬如戒色,如果一个年轻人有钱有貌,怎么戒?如果一个年轻人又穷酸又长相平平,不用戒他也捞不着。譬如说戒贪,一个普通老人,没权没势,贪又能贪到哪里去?一个老人,大权在握并且打死不肯让位,还缺乏监督,怎么可能不贪?贪大贪小而已。
19.34(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解析】君子三畏是有道理的,不过需要解说。
天命,说起来简单,但是什么是天命?你怎么知道天命?如果不知道天命是什么,怎么敬畏?孔老师说了,他五十岁才知天命,我们可能六十岁才知道,那这六十岁之前怎么办?岂不是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确实有这个问题。
知天命不容易,于是退而求其次,认天命总行吧?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某件事情你尽了全力还是失败,那你就认命吧,就把这当成天命吧。这样的话,挫败感就会小很多,心情就会好很多,就能多活几年。
孔老师其实一直不认命,直到周游列国回到卫国的时候才勉强认命。
畏大人并不是对权贵唯唯诺诺,事实上孔老师也不是这样的。畏大人不是畏大人之政,而是畏大人之人,在地位比你高的人面前,是应该保持恭敬的。对权贵的行为可以不耻,但是权贵本人往往是比较有修养的,与他们还是应该和谐相处。
畏天命是精神层面的,畏大人是人际层面的,畏圣人之言则是言行方面的。圣人之言,往往是对于言行有指导意义的,因此更加具体。
总之,人要有所敬畏,才会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规范,说话做事才会有底线。
小人根本不知天命,明知做不到还非要做,就是无知者无畏。不得不说的是,孔老师有一段时间就干这样的事情,结果是四处碰壁。所以在孔老师自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就是当面不给权贵面子。这是很危险的,俗话说是找死,实在没必要,就算你很勇敢,也没有必要。
拿圣人的话不当回事,任意解释,这就是“侮圣人之言”,这很容易招来批判甚至谩骂,也很危险。糟糕的是,笔者现在好像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尽管笔者态度很严肃,也很恭敬,可是也很难避免被人骂。没办法,既然孔老师当过“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的小人,笔者当个“侮圣人之言”的小人也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