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_高天流云【完结】(174)

阅读记录

  但更可能是,他一直留在西夏很长的时间,因为在这之后的近三年的时间里(当然,李继隆不可能三年一直都驻军境外),李继迁都非常的乖,他不停地向宋廷请罪送礼,讨好宋朝的皇帝。李继隆的军威,还有宋朝拆毁夏州城的决心都明显把他吓怕了。

  但不管怎样,宋朝没能如愿抓住李继迁。胜利了,但是局面已经恢复到了当年赵普送李继捧回西夏牵制李继迁之前的老样子。

  这真的是胜利吗?

  重心转向大西南,蜀川方面的王继恩成为焦点。他和副手曹习分两路合击成都,一路快速突破,行军途中顺手牵羊一样派出了几千人马去梓州援助张雍,结果二十余万起义军瞬间崩溃。

  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起义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毛病就出在最核心的那个人身上——李顺。

  在历史评价中,由于他攻破了成都,建立了政权,人们普遍把他的成就定位在王小波之上。但是,纵观他的一生,他就是一支烟花,在绽放的最初的那一刹那,就已经散发出了所有的光芒和壮丽,在之后的所有时间里,都只是剩下来的空壳子而已。

  攻下成都之后,他把自己真的当成了皇帝,不管前线发生了什么事,他都始终坐在成都城里,让自己的同伙去给自己挡灾。

  再看看历史上成功的那些农民起义者,刘邦、朱元璋,甚至李自成,他们从始至终,几乎从来没有脱离过战场,尤其在最关键的几个战役中,他们都站在队伍的最前列。起义者的低端装备和战争素养就决定了想成功、想生存,就必须身先士卒!

  李顺在玩失踪,再看看农民军的战术。王继恩入川之后,一路行军,攻城拔隘,直到打到了成都城边,都没有经受过一次大规格的兵团决战。起义军的城池与城池之间根本就没有联系,随便宋军一一击破,就像他们没有统一的建制。

  这样的防御,比当年的后蜀孟昶都不如。

  五月六日,宋军抵达了成都城下,即日攻城,十余万起义军被当天击溃,三万余人当场阵亡,成都就陷落了,一天都没有支撑下来。这就是这次起义的成色,以饥寒反抗,因富贵失败,他们一点都不壮烈。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王小波的惊世之言犹在耳边,可惜,早就被“大蜀王”李顺扔回到青城老家去了。多么美丽的梦想,曾经那样的让人怦然心动,但最后只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记录——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王小波起义就此结束,不管当天李顺是不是真的战死了,还是下落不明,在三十余年后,才在广州被抓遇害,都已无关紧要。

  时光流逝,到了宋淳化五年,公元九九四年的九月,这时距离成都的陷落已经过去了近四个月,距李继捧被押送京师,李继迁弃城逃亡同样过去四个多月,宋朝皇帝赵光义坐在开封城的皇宫里,把人都赶走,他得静静地想一想,这时与开战之前到底有什么不同。

  说西北,似乎很成功。在七月间,李继迁派自己的亲弟弟李延信进京上贡,青盐拿不出手,带来了好多匹上等的党项骏马,并且正式谢罪。在谢罪的表文中他率先表示应该把这段记忆删除,为了诚意,他自称仍为“赵保吉”。也就是说,他在qiáng调他仍然是宋朝的臣子。

  嘘——此人竟然投降了……够诚意,也很有面子。赵光义决定要给臣子改过的机会。他回复诏书,也以赵保吉相称,等于同意了李继迁的认罪。

  似乎这场战争没白打,但是细想一下,李继迁叛宋的最重要的两个象征——辽国的义成公主和西夏国王的头衔,仍然留在小迁迁的身边,哪样都没向辽国退货。

  这就是输赢的真正结果,李继迁的脚仍然同时踩在宋、辽两国的船舷上,什么都没有改变。一定要查一下真实的得失,那么灵州已经安全了。虽然那也是暂时的。

  看西南,赵光义的心qíng和他大哥当年的一样,因为王继恩这个大太监也完全复制了当年的王全斌。他进入成都以后,“纵卒剽掠子女玉帛”、“杀人如戏谑”,把蜀川百姓彻底激怒,结果成都城门十里之外,就再次烽火遍地。

  李顺变软了,一个叫张余的人站了出来,他看得很准,宋军夺下的只是蜀川境内的几个重要城市而已,“农村包围城市”,他再次揭竿而起,只率领了万余人,就向宋军发起反攻。这时他的成功不知该喝彩,还是要感觉悲哀。

  他们又有战斗力了,沿长江东进,先后攻克了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泸州(今四川泸州)、渝州(今四川重庆)、涪州(今四川涪陵)、忠州(今四川忠县)、万州(今四川万县)、开州(今四川开县)等八州,势不可挡,进而继续攻打夔州(今四川奉节),只要再打通了这一关,他们就能东出三峡,彻底扰乱赵家的天下。

  又有了动力,是因为再次被nüè待,这是他们的可怕?还是他们的可怜?抑或是可恨?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们在夔州遇到了阻挡,宋军的峡路都大巡检白继赟与巡检使解守颙前后夹击,把农民军击败,他们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最初时的嘉州。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份,张余被俘,不屈而死。又过了三个月,张余的余部王鸬鹚再次起义,只不过这是最后的余波了,转眼之间就被扑灭……至此蜀川起义彻底失败。

  但是这都是后话,在当年的九月份,赵光义只知道西南方向仍然在剧烈地动dàng,他所盼望的平静,能把他从灭亡绝境中拯救出来的平静仍然没有出现。也就是说,西南、西北两边的局势与开战之初几乎没有区别!

  威胁仍旧存在,那件屈rǔ透顶的事,看来是不得不做了……

  第十三章 生死万岁殿

  这一年的八、九两月间,宋朝皇帝赵光义两次派人入辽国求和。宋史中对此一掠而过,但是它当年真的发生了。

  辽国拒绝,理由是宋朝没有递jiāo正式的求和国书。而赵光义再没有进一步的表示,这件事不了了之。但是,这是近四十年以来,辽人第一次接到了汉人的主动示好,他们的反应是非常惊喜,立即对边将严加约束,不准再随意侵入宋境剽掠。而且在转年之后,辽国人就表现出了他们的诚意。

  辽国境内的武清县有一百多个人私下里结伙进入宋地抢劫,回去之后被辽帝下令全都处死,并且把抢来的人畜财物全部归还。

  回顾全程,其实可以说,这是宋朝的一次意向上的和平提议,谈不到什么屈rǔ,而且达到了目的。但是在赵光义的心中,乃至于宋朝全体朝臣的心里,却是酸楚和悲凉的。

  在十几年前,这是能想象的吗?近四十年了,从柴荣开始,汉人qiáng势复兴,一直对辽人qiáng硬压制,不停地进攻,不断地胜利,甚至举国兴兵收复故地,但这一切,从这时起完全变成了遥远的记忆!

  再也不可能了……赵光义在心底里悲叹,人们可以用刘邦,甚至天可汗李世民的例子来宽慰他,这两位皇帝中的伟人都曾经以和亲等更加低姿态的方式与异族谋和,那么他这时的一个小小的议和提议又有何难堪?

52书库推荐浏览: 高天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