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弼最近心里也有点不平衡,他自负心胸权谋在当时的江南绝对一流,连韩国戚也不在他的眼内。那么这次的宫廷政变,为什么赵汝愚选择的同伙是韩侂胄,却不是他呢?
至少可以咨询一下吧。
人有不平,必发之于口。刘弼有意无意地接近赵汝愚,像闲聊一样地问:“此次新皇登基,韩侂胄颇有些功劳,想来高升指日可待。”
赵汝愚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句:“他又有什么大功。”
刘弼转身就把这句话告诉了韩侂胄。韩国戚大怒:“好你个赵汝愚,老子没有大功也没有过失,为什么人前背后一点体面都不给我留,你凭什么如此轻贱鄙视我?!”
但是转瞬之间他又平静了下来。
刘弼是不是在挑拨……带着这个疑问,韩侂胄决定亲自去试探一下。他郑重地前去拜谒赵汝愚,希望能有个好结果,这算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也是给赵汝愚一个机会。
按说政变刚刚成功,两人还是战友的关系,赵汝愚无论如何也得亲近些才是。不料新首相正襟危坐,岸然不语。
韩侂胄很快就告辞了。出来后,他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刘知合没有诳我。”很好,从此之后,他知道该怎么办了。
赵汝愚,有你没我!
赵皇亲轻轻地挥挥手,打发走了韩国戚,仿佛挥袖拂散了一只苍蝇一样,只有轻松没有不安。随后,他集中jīng力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宏图伟业。
他马上就要和开天辟地以来不出一掌之数的大圣人合作,改造国朝扭转乾坤了,哪有空理会一个小小的外戚、一个皇家服务员?
这是他的心思。平心而论,他实在是太轻贱韩侂胄了,视其如小人厮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半点的尊重。这样做,不仅韩同伙伤心生气,连旁观者都看不下去了。也有几位大人物,如工部侍郎、知临安府徐谊,劝赵汝愚厚待韩侂胄,使其心满意足,然后疏远就是,有什么害处吗?
节度使虽然恩数同于执政,俸禄高于宰相,毕竟只是一介粗官,连太监都兼职过,何必这样吝啬。
赵皇亲不为所动。
国子司业叶适也同样劝他。叶适,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是南宋儒家重要分支永嘉学派的领袖,在某种程度上能与朱圣人分庭抗礼,当然,后世的影响力上就是另一回事了。他的话不可谓不重,赵汝愚想了想,既然叶领袖都说话了,怎么都得给点面子。
几天之后,有旨晋升韩侂胄为承宣使。
终于升官了……效果却是火上浇油,让韩侂胄bào跳了起来。他原本是防御使,很低,升两级之后是承宣使,再升一级才是节度使。也就是说,赵汝愚仍然是卡了他一级,说什么都不让他摸着节度使的边儿,让他眼巴巴地看着,就是爬不上去。这算是什么,逗我玩儿,拿我开涮吗?
是可忍孰不可忍!
韩国戚怒了,他拒绝承宣使,只迁一官去当观察使。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撮火行为。你不是压我一级吗,我偏偏再降一级,这样你觉得如何,高兴了吧?
消息传来,赵汝愚觉得自己是有些过分了,随后,派人去转达了一下抚慰之意。小韩,都是为国家服务,不要怄气,不要计较,要以国事为重,个人待遇是小事……换来的是韩国戚的冷嘲热讽,不逊之语。到这时,赵汝愚终于有点蒙了。
国朝史上首相刚刚上任就被小吏挑衅的事太少了。这个小小的服务生到底想gān什么?怎么敢跟帝国jīng英叫板?
韩侂胄有自己的凭借。在他来看,他有两个非常大的优势:
第一,他是外戚。自古外戚篡权的事屡出不鲜,是很多王朝的噩梦,亦为各代当权者提防。这的确不假,可是与皇亲比起来,他就是好的了。外戚弄权是国贼,做得成功的话,会把持朝政十几年,或者一两代。可是皇家宗室成员一旦得权的话,就会导致篡位。
就像宋初时赵大猝死,赵二登基,之后一连九个皇帝都出自赵二血脉。
这远比外戚可怕百倍。
第二,双方的职务对比。赵汝愚是首相,他位高权重,与一个小小的服务员有天差地远之别。可是,换一个角度看,知合门事jiāo通内廷,深入后宫,与皇帝更加接近,可以随时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首相就不成了,他每一次想和皇帝相处,都会万众瞩目。史上很多大事,都会在这种qíng况下决定。
韩侂胄坐拥这两大先天优势,觉得有充分的体力能和赵汝愚掰手腕儿。但是真正决定动手之后,他突然有点儿茫然。
赵汝愚不是留正。留正在光宗朝有太多的劣迹让人心烦,扳倒他可以用挑拨的手段,并能迅速见效。可赵汝愚刚刚立有拥立大功,还素有贤名,这得怎么cao作呢?
还用之前的办法,就算见效,也是个慢工夫……时间不等人呀。赵汝愚正在积极实施新政,等他出了成绩,再动他会难上加难。
犹豫中,有个人悄悄走近了他,对他耳语了一句话,让他瞬间茅塞顿开。
刘弼,另一个皇家高级服务员。他告诉韩国戚:“您还有另外两件武器没动用呢,那才是扳倒赵汝愚的关键点。”
御笔和台谏。
台谏,御史台、知谏院。这两个部门是北宋设立起来的,用以监督百官、制约相权。到了南宋,它们在朝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京官万千,只有三个圈子。第一,三省二府。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门下中书、枢密院,这是宰执圈;第二,给事中、中书舍人等的侍从圈;第三,台谏圈。
这三个圈子中,论权力当是宰执圈最大,国之大政,尽出其中。侍从圈也未可小觑,官阶不高,可有一样很要命的权力——封驳。皇帝下的命令不合他们的心思,这帮人就能驳回去,让皇帝重改。另外,他们与皇帝非常亲近,能随时提出各种建议,哪怕皇帝不听,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述两大圈子集朝政权力于全部,建议权、决策权尽出其中,可以说两者联手,则天下尽在手中。可是,当他们面对最后一个圈子时,仍然有点儿心惊胆战。
言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帮人就像宋朝演义里的八贤王一样,上打君下打臣,打谁谁死,打错了没责任。
有宋一代权臣,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离不开台谏,都得把这个圈子牢牢地攥在手心里。
而御笔,是比台谏更直接的打击武器。
御笔,也称内批、御批。是皇帝处理朝政时的专属指令。它直接由大内发布至朝局,不经中书拟议,绕过封驳程序,避开言官论谏。可以说是把三大圈子都扔到一边,独行其是,不受任何监督阻挠的快速通道。如果想从历史上找到相似的,那就是北宋灭亡前夕的那位隐相大人。
梁师成。
梁大太监凭着这个,让蔡太师都退避三舍,礼敬有加。
刘弼的确是个人物,他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这两样东西,给韩侂胄的权臣之路点亮了路灯。韩国戚沉默了一会儿,暗暗地盘算:御笔,他有把握。长期的接触,尤其是登基之前就有的接触,让他与赵扩走得很近,完全可以通过cao作御笔来影响赵扩。甚至以后绕过赵扩,直接掌握御笔也不是难事。
52书库推荐浏览: 高天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