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见,哭笑不得,便笑骂道:
“就凭你们四个也能领军和陈豨相对抗吗?”
四人自知无能,惶恐地伏地谢罪,刘邦仍将他们封为千户,各领有一个军团。
左右亲侍幕僚觉得很奇怪,也搞不清楚刘邦的葫芦里卖些什么药,乃联合劝止道:
“自从陛下人蜀、汉到征伐楚国以来,对将领的选派一向严谨,如今为何如此随便?他们四个人到底又有什么功劳呢?”
刘邦解释道:
“这你们就不懂了。陈豨造反,连续攻陷赵、代等地,我也曾以羽檄征求天下诸侯的援军,但到目前都没有人积极响应。看来,这次我们必须依赖赵国本身的子弟兵了。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对赵国臣属表示抚慰之意,怎么会去吝惜那四千户呢?”
众将领醒悟,皆称赞刘邦的高见。
不久,刘邦又探知陈豨阵营中的重要干部,不少都是商人出身,便高兴地表示:
“这下子,我知道怎么来对付陈豨了。”
于是他下令用大量钱财引诱陈豨的重要干部反正,果然有不少人阵前倒戈,双方势力的消长,也立刻呈现倒转的现象。
刘邦断然采取的宽容政策,显然已发挥了实际的效果。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朝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建国初期为强化国家的力量,必须靠正确的规划。带兵作战,重点在虚实变化,所以要仰赖奇兵。但这都是“有为”的,只能用于一时。
治理天下就不一样了。天下是大众的公器,不属于一族一家私有,所以奇正两法都不能适用,而需无为,以无事取天下。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讲呢?理由如下:
天下的禁令太多,人民动辄得咎,不能安心工作,所以必陷入贫穷。
人民过分功利,权诈太多,欺骗争夺,国家便要陷入混乱中。
人民太重视花俏,奇巧的物品愈来愈多,人的欲望愈形奢华,浪费也必愈多。
为了应付这复杂的多欲社会,法令必也多于牛毛,繁苛混杂,人民反而容易在其中寻找法律漏洞,所以违法犯禁者反而更多。
所以体道的圣人,深深体会,治理天下必须顺其自然,所谓我好无为,则人民会自成教化;我喜欢清静,则民情自然纯正,我不多事,不干预民生,人民会设法让自己富足,我没有私欲,人民也会自然朴实。
刘邦出身楚地,班底也都来自南方,思考上多少较受道家影响。由关中东出争夺天下之际,刘邦在处事上不讲求繁文缛节,较富有容纳别人的力量。
王陵曾认为刘邦善于和人共享天下,是他成功击败项羽最重要的原因。
但拥有天下以后,刘邦长期居住于洛阳和长安,也大量接受他原先不喜欢的儒生的影响。如叔孙通订立朝廷礼仪,将“有为”拉到了最高峰;萧何建未央宫,以豪华壮丽来象征皇权,便是受到儒家和法家思想的重大影响。
但这种作法,也是刘邦和诸侯王间,早年集团意识迅速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于是双方的忌讳增多,心理的不平和受到的大小伤害不断累积,最后便到达非出事不可的地步了。
刘邦大传--第二章 杯弓蛇影
第二章 杯弓蛇影
“彭玉以功劳晋封为诸侯,如今陛下只为了曾征兵于梁,而彭王因病不行,便怀疑彭王造反,没有确实反叛证据,却硬以小事诛灭之,臣恐今后功臣将人人自危,对陛下也不再有信心了。”
诸侯会邯郸,陈豨败北
汉高祖十一年冬天,各诸侯援军大多抵达邯郸,汉军兵势大振。
刘邦已积极在邯郸集结人马,准备和陈豨进行决战。
陈豨兵分数路,准备攻打邯郸。
张春的部队是主力,共有万余兵马,渡河占领聊城。
侯敞则率万余人马在战场上游行,随时准备发动攻势。王黄也率骑兵部队于曲逆,必要时将配合攻击。
陈豨自己和曼丘臣驻屯于襄国。
另外韩王信的部队也进驻参合,赵利则攻占东垣,摆出一副持久战的姿态。
刘邦下令先锋大将郭蒙,和齐国宰相曹参率领的齐兵,攻击敌人主力的聊城。
灌婴的骑兵队,准备应付曲逆的王黄部队。
樊哙军团盯住襄国,以免陈豨蠢动。
参合战场,由将军柴武负责。
刘邦自己则率领郦商及夏侯婴攻打东垣。
另外,绛侯周勃从太原绕道袭击代地。
代郡驻守兵马不多,很快被周勃攻陷,周勃军更乘胜包围马邑。马邑是韩王信当年的大本营,防守坚固,周勃全力猛攻,击毙不少守军后便撤回聊城。
当时主要的战场仍以聊城为主,郭蒙和曹参火力旺盛,张春陷入苦战,周勃人马又及时进入战场,叛军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遂为汉军攻破。
樊哙军团也成功地平定清河、常山等都,对襄国采取包围攻势。陈豨和曼丘臣部队无法越过雷池一步,也使主战场上的叛军声势锐减。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