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大贏家:刘邦大传_陈文德【完结】(155)

阅读记录

  最后的一位叛王

  萧何事件后,刘邦的健康急速恶化,已不再每天上朝视事了。

  当初陈豨造反时,燕王卢绾曾发兵击其东北。

  陈豨派遣使者向匈奴求救,由于刘邦和冒顿间已签定和约,卢绾也派使臣张胜到匈奴,意图阻止匈奴支持陈豨。

  张胜到匈奴后,遇到故燕王臧荼之于臧衍也逃亡在匈奴。臧衍游说张胜道:

  “先生所以会为燕王重用,在于你熟习胡人礼俗之故也,而燕国所以可长存者,在于诸侯数反,军事行动连绵不绝,燕国军队对中央日渐重要也。如果先生急于击败陈豨,陈豨灭亡了,接下来整肃的对象,便是燕国,先生等也迟早要成为俘虏的。”

  “为先生计,应让燕国不要逼陈豨太急,只要陈豨在,燕国便有其功能,即使汉朝廷紧逼不放,燕国仍可久安矣!”

  张胜觉得有理,反而劝匈奴助陈豨击燕军。

  卢绾察觉此情形,本以为张胜造反,也上书请诛杀张胜三族,但等到张胜回燕京,告之以臧衍之言,卢绾也觉得有道理,便又上书朝廷,帮助张胜脱罪。

  卢绾并且派人暗中使匈奴助陈豨,又派范齐为特使,协助陈豨逃亡,使北方的军事行动无法奏功。

  英布叛变时,陈豨便乘机经常率将兵侵入代地。

  后来陈豨为周勃斩杀,其部将透露范齐协助陈豨之事,刘邦便派人召见卢绾以查明事实,卢绾称病不敢到京城。

  刘邦因卢绾乃青梅竹马友人,乃令同乡的辟阳侯审食其和御史大夫赵尧,前往燕国迎接卢绾,并调查此事。

  卢绾更为害怕,乃藏匿不出,并对其亲近臣属表示:

  “非刘氏而为诸侯王的,只剩下我和长沙王了。往年,韩信、彭越遭诛杀灭族,主要的关键均在吕后。如今皇上病情不轻,无法视事,政权均属吕后,吕后是有计划想诛灭异姓诸侯及大功臣的。”

  于是称病不和审食其等共赴长安,甚至左右幸臣也皆逃避不见皇帝使臣。

  这些怨言,也被审食其查获,乃据实向刘邦报告,刘邦更为生气。又有匈奴降者,透露张胜在匈奴为卢绾安排勾结之情报,刘邦不禁感叹道:

  “果然连卢绾也造反了!”

  春二月,乃废卢绾燕王职位,以皇子刘建为燕王,并令樊哙以燕国相国之职率兵攻击卢绾。

  刘邦的最后遗宫

  对晚年的刘邦而言,最痛苦的有两件事,一是废立太子的事情未能成功,这势必会造成戚姬和赵王如意无可避免的悲剧。以吕后晚年的性格,刘邦几乎不敢去想像这件事。其实以刘邦来讲,他已尽力了,戚姬和如意没有福分,也徒呼奈何!

  另一件事便是卢绾的造反。

  虽然总算能将几个头痛的诸侯王除掉,而且这一连串的叛变也没有造成国家太大的伤害。但无论如何,诸侯造反的骨牌效应,显示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在统治和指挥上是一再失败。

  这方面,刘邦的确没有经验。打从年轻时代起,刘邦的老大哥地位就是松弛的组织领导者,他是以魁力和风范取胜的,至于有系统性的组织管理,他的确不懂。

  即使在沛公和汉王的时代,他都无法像项羽这样地成为一个有力的领导者。

  项羽的单一领导权,最后还是失败得一塌糊涂。

  刘邦更不是贵族出身,他对诸侯的管理真是瞎子摸象。

  但任何人都可以造反,就是卢绾绝对不可以。他是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同乡里生的青梅竹马,如果连卢绾都造反,那么刘邦的失败就责无旁贷了。

  卢绾的造反,对刘邦而言真是致命的打击。

  他几乎是无奈地表示:

  “卢绾果然造反了!”

  以后便一言不发,对这件事表示绝对沉默。

  樊哙虽是吕后派,但他对卢绾的处理,仍明显有放水之嫌。沛县派的班底,似乎都很难接受卢绾的造反。

  不久,刘邦病情恶化,伤口不易愈合,糖尿病可能让刘邦并发更麻烦的急症。

  这时候刘邦已经六十一岁了,长年的辛劳使他显得更苍老,虽怪英布都预测他应该走动不了的。

  在和英布进行的蕲西会战中,刘邦为鼓舞士气,曾亲自到前线,致力流矢所中。而且又没有好好保养,还到沛县去蘑菇半天,回京后又有一大堆麻烦事。

  终于他金疮(刀创伤)并发,可能因感染而得了破伤风,或者免疫系统方面产生了大麻烦。总之,病情恶化已到难以医治的地步。

  御医的判断是很悲观了,但吕后还是到处探访良医,经人推介有一名治疗金疮颇有名气的医师,他替刘邦诊断后表示还可以治,吕后也立刻把这个好消息转告刘邦。

  刘邦却骂道:

  “江湖郎中,我以平民身分靠三尺宝剑而取天下,这都是天命啊!如今我天命已尽,就算扁鹊再生也没有救了!”

  于是不准此医师治病,赐金五十斤,令离去。

  吕后见刘邦心意已坚,也不强求,便问道:

  “陛下百岁以后,萧相国年岁也已大了,他死后,谁可代为相国?”

  刘邦:“可用曹参!”

  昌后:“接下来呢?”

  刘邦:“可用王陵,只是这个人比较憨直,可用陈平作其副手。陈平智慧够,但意志力不定,难以单独负责。周勃个性坚强,文采上则较弱,不过可用之为一股安定的力量,请命之为太尉(最高军政长官)。”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