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在宫殿门口对峙,曹窋恐朱虚侯兵力有限,难以取胜,乃派人向周勃报告军情。
周勃亦没有把握能压得住南军,加上吕氏的部队大多在长安,如此地火并下去不见得对己方有利。他便命令朱虚侯刘章亲率部队入宫,以保护皇帝。
朱虚侯乃率十余士卒驰向皇宫,入未央宫前即遭逢吕产人马,时已近黄昏,朱虚侯下令攻击吕产,吕产在前后夹击下,不敌退走。
适逢天起大风,吕氏人马混乱成一团,刘章乘机追杀,吕产逃至郎中府吏厕中,被杀身亡。
皇帝刘弘闻知殿外发生火井,便派使者持节慰问刘章部队,刘章欲乘机夺其节,使者不肯,刘章乃强载之,以皇帝节信追捕吕氏余党。
负责长乐宫警卫的吕氏长老吕更始在混乱中被捕,当场遭斩杀,宫中吕氏的势力已被彻底驱逐。
朱虚侯刘章便率军回报周勃,周勃亲自接见,并向刘章表示恭贺之意。
刘章道:“吕氏一党最令人头痛的是吕产,现吕产已诛,我方已取得全胜,天下可复定矣。”
周勃乃下令收回南军指挥权,并分遣部队追捕吕氏党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处斩。
吕禄遭捕杀。
吕嬃也遭到笞杀。
燕王中通被捕,判处斩刑。
亲吕后的鲁王张偃被废。
审食其虽是吕后派党人,但曾数度协调吕太后和功臣间的危机有功,仍恢复其左丞相职。
并以济川王刘太继吕产为梁王。
派遣朱虚侯刘章赴齐国报告诛吕情事,并请齐国撤兵。
郦商虽为吕氏党军头,但其子郦寄在诛吕事件中建有大功,仍维持其爵位,不过郦商在事件后不久便去世,其子郦寄继任为曲周侯。
功臣商议,共宜刘恒为皇帝
灌婴在荥阳时,听说魏勃怂恿齐王起兵叛乱,乃遣使召见魏勃,责问之。魏勃辩解说:
“当时情势如同失火之家,救火要紧,那有时间先通知丈人!”
由于宰相召平被杀,灌婴表示宜追究齐国出兵有无叛国之情事。
魏勃退立在旁,两脚战栗不停,吓得无法提出有力的辩护来。
灌婴见之,乃对左右笑道:
“听人说魏勃勇猛负责,今视之庸人耳,没有什么能力的。”
乃下令罢除魏勃官职,放他回去。
灌婴也罢兵,班师回朝。
以陈平、周勃为主的功臣党,已完全控制住关中的情势。他们召开会议,讨论如何重建刘氏的政权。
陈平首先表示:
“少帝、梁王、淮阳王及当今皇上常山王,均不是孝惠帝真正的儿子,是吕后以计诈取他人之子,杀其母养于后宫,假装为孝惠之子,以为继承人或立为诸侯王,其目的在强化吕氏的控制力。”
“如今我等诛灭吕氏,而这些吕氏制造的假后代长大后,可能会向我们报复,将更造成朝廷混乱,宜利用这一机会彻底摧毁之,以绝后患。”
大臣们对此倒没有什么意见,重要的是应拥立什么样的人来继任为皇帝呢?
陈平表示:“不如由高皇帝的子孙,现任诸侯王中,拥立最年长又贤能者为皇帝。”
朱虚侯刘章派系的大臣,便主张拥立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
但原本先入关中,替刘襄打点的刘氏元老琅邪王刘泽却大表反对,他痛恨刘襄对他的欺骗,决心报复之。刘泽表示:
“吕氏以外戚家为恶,几乎毁了汉皇朝,危及宗庙,也使功臣人人自危,这种现象绝不能再发生。”
“今齐王舅父驷钧也以擅权勇猛驰名,比吕氏更为可怕,如立齐王为皇帝,必再有一次吕氏乱政!”
陈平等驷钧之事颇有耳闻,便也坚决表示反对。
接着大家讨论剩下来的诸侯王中谁最为合适。
有人提出了代王刘恒。
刘恒是刘邦第四个儿子,为薄氏所生。薄氏出身不高,故薄氏一族颇谦恭简朴,正是功臣们最放心的外戚。
在刘邦直系血亲中,刘恒辈份最高,年纪也最长,更重要的是他素有仁孝宽厚的声名,不论在血亲排行上和德行上均最合宜。
大家乃共同决心拥立代王刘恒。朱虚侯刘章虽有点失望,但自己年纪尚轻,虽有大功,在长辈环伺下,也不宜有太强悍的表现,势之所趋,只得放弃对兄长刘裹的支持,也同意拥立刘恒为皇帝。
不过,刘弘现在仍为皇帝,这件事只能先暗中进行,于是由陈平和周勃联名,遣使赴代国与刘恒沟通。
刘氏政权已定
刘恒为刘邦之庶子,平定陈豨造反后,刘邦便以刘恒为代王,建都于中都(现太原),即位已有17年之久。
在刘邦诸子中,刘恒个性最为稳定。由于母亲薄氏出身低,因此对儿子管教甚为用心,刘恒虽为皇族,却恭谨谦让,生活俭朴,全无骄奢之气。
代国位于北方,又和匈奴邻界,必须随时保持警戒,并且前线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身为领导者常须比别人更为吃苦耐劳些。
但刘恒却颇懂自制,身为皇族,他决心奉献自己在边防上。加上他本身无权力欲,不想参与朝廷和皇族间的争权。有次吕太后有意迁徙他到赵国,刘恒便以自愿承担边防重任而婉拒之。
在这个敏感的关键时刻,刘恒的确是一个相当适合继任大统的人才。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