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大贏家:刘邦大传_陈文德【完结】(99)

阅读记录

  优异的领导者,通常勇于将集团带进暴风雨期,让集团成员的意见和问题浮上表面。必要时,更勇于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将已不适合于集团的成员排除出去,使新的集团得以顺利形成。

  穿过暴风雨期的集团,自然会进入规范期。领导者必须明示集团目标及新运作规则的重要性,并努力争取集团共识,以较弹性的组织型式,让成员和集团维持健康的成长。

  规范期整合若成功,集团便会很快进入成熟期。

  成熟期的集团效率高,集团迅速增大,新的成员大量加入,集团又很快进入新的形成期。

  在四个成长阶段,循环反复之间,集团也逐渐扩大和多元化。

  项羽分封之际,是新集团的形成期,但项羽却致力于领导者的权力,维持集团的表面整合,不让集团中的不满者有机会表现意见。这使项羽集团一直保持表面服从而已,无法进入集团的暴风雨期,集团成员的真正意见没有表达通路,只好见诸武力。刘邦攻破三秦,田荣统合三齐,魏、赵等国政权迭替,终使集团在未能成长前便陷入崩溃。

  刘邦集团在奠定关中后急速发展,但因一直在形成期中,致使韩信的指挥权无法发挥效率。

  彭城大战使刘邦集团进入了暴风雨期,部分认同力不足的成员也自动退出,刘邦因此有机会领导集团进入规范期,重行整合内部力量,也使集团顺利脱离了暴风雨期,迈向成熟。

  刘邦集团在极短期间内历经翻天覆地的全胜和溃败,之所以仍能稳定阵脚,和项羽进入双雄对抗的形势,主要便在于刘邦的弱势地位有利于本身集团的顺利发展。

  相反地,项羽的强势领导使集团无法成长,反让他失去了早年的绝对优势。

  老子以柔克刚的观点,精微处便在于此。?”

  刘邦大传--第七篇 对峙荥阳

  第七篇 对峙荥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人,一切顺道之自然,不自以为施德政,所以反而合乎德。

  下德的人,刻意造作,欲实施德政,自以为有德,反而违背自然之道,失去了德。

  上德的人,一切顺应自然,无刻意作为,反而做什么事都不会去违背自然之道。

  上仁的人虽有作为,却出自爱,并无刻意造作,使他的“仁”还不致违背道。

  上义的人,凡事计较是非曲直,一切作为自有目的,所以经常违背自然。

  上礼的人,造作百种繁文缛节,要人遵守,如果别人不理,他便会伸出手臂来强迫别人遵守。

  所以遭不行时有需要德,德不行时才需要仁,仁不行时才需要义,义不行时才需要礼。因遭演变为礼,离自然的道便愈远。礼的产生,是人性因淳厚趋于浇薄,也是世间治入乱的开始。

  自认先知先觉的,经常喜欢繁华的道理,违背纯朴,夺取道之末流,真实是愚蠢的开始。是以大丈夫立身处事,以厚道为本;不重礼节,以质朴为主;拒绝华朱,去除不合于道的表现,以严守无为也无不为的本色。?”

  刘邦大传--第一章 韩信背水奇阵

  第一章 韩信背水奇阵

  激战数小时后,赵军一直未能有效突破韩信的背水阵,将领们在力战疲惫下,准备退回堡垒内。此时后军部队发现关口堡垒已为汉军所占,保垒上尽是赤色旗帜,不禁大惊失色。

  军事天才开创新局势

  魏国和代国被韩信征服,几乎是楚汉相争逆转的最主要关键。

  项羽虽拥有楚梁精华区,实际上梁国大部地区是在彭越的控制下,楚国也有不少地区是由友军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统辖。这几个人在英布的领导下,对项羽已迭有怨言,忠诚度和向心力大减。

  所以项羽真正掌握的区域仅彭城和江东地区而已,和刘邦掌握荥阳、关中、汉中相比,项羽并未占到任何便宜。

  如果中原魏、代、燕、赵再倒向刘邦,则双方实力消长立见。虽然项羽曾努力想掌握齐国,但他返回彭城后,留在齐地的数十万大军仍为田横所败而退回楚境。

  项羽和刘邦相同,缺乏独当一面的大将,所以只得全力以赴地对付荥阳的刘邦主力了。

  因此,真正的关键便在于刘邦阵营还有位富于独立作战能力的韩信。

  当年萧何拼命去追回韩信,的确有他的眼光。

  中原地区原为三晋领地,项羽分封时,魏分为梁、魏,赵分为赵、代,韩国则由项羽统辖,韩王成了傀儡。

  项羽虽统有梁、楚之精华区,但在彭越的游击战下,他对梁国的北半部早失去了控制力。

  刘邦阵营据守荥阳,实际上已统有韩国的绝大部分领地。如今韩信又征服了魏和代,中原地区便只剩下赵国了。

  韩信在中原地带的经略愈成功,楚汉对抗中的刘邦便愈拥有优势。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