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场的知识青年们早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了。水田还是仙基桥的乡亲牵牛过来帮忙犁好的。
“这一阵,夜校先停一停,大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插秧上面。茂林书记说了,插秧必须争分夺秒。这秧门期时间有限。越早将秧苗插下去,对禾苗的生长越有利。
“咱们的稻种出了点问题,秧苗长势稍微差一点,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再出问题。否则我们的口粮还得朝着仙基桥伸手。根据上级精神,今年还会有一批知识青年来咱们青年农场。我们不光是要满足我们自己的口粮,还得准备好这些后来的同志的口粮。”赵建国的话刚说完,青年农场大坪上开会的知识青年们便是一阵闹哄哄的。
“还会有人来啊?”
“是啊。难道要把所有的年轻人都赶到农村来么?”
“难道你们还没看出来?我们这些人就算待在城里,有地方安排我们么?现在粮食短缺,把我们这些吃闲饭的全部赶到农村来自生自灭,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么?”
“你怎么这么说话?来的时候,谁强迫你了?还不是自己主动写志愿过来的。现在尝到了苦头,就说这样的话,是不是太不应该了?”潘小玲看着刚才说话的那个男青年。
那个男知识青年有些不敢面对潘小玲的审视,低下了头:“我就是随口说说,发泄一下心里的烦闷而已。”
“既然当初是自己决定下乡的,就不要怨天尤人。”潘小玲说道。
赵建国也趁机说道:“潘小玲同志说得没错。当初,我们是满怀一腔热血上山下乡,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打退堂鼓。其实从下乡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很多事,从这些事里面,我们得到了痛苦的教训,但是这些经历也让我们成长。我从来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而且要坚定的走下去。如果我们没来仙基桥,也许我们还在城里无所事事。在这里,虽然很辛苦,但是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建国说得对!我们有缘走到一起,就该齐心协力。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发挥我们的才能。为什么不能够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创造一片天空呢?”戴复东立即呼应道。
知识青年们一下子热血再次沸腾起来。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会再次低沉,也许是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也许是经历种种磨砺之后,但是至少现在他们已经有了继续下去的斗志。
因为第一次插秧,为了让秧苗插得更好看一下,知识青年们特意让两人专门拉线,其余的人则将秧苗插在那条线上,插完一行,然后继续将那条线前移。这样插出来的稻田确实很美观,但是他们的进度却因此非常缓慢。一二十个人,一天的功夫竟然才插了三四亩田。这样下去,青年农场的稻田半个月都插不完。快要到秧门期了。
“这样下去可不是个办法。这秧不能够及时插下去,会坏掉的。”赵建国可没忘记周茂林的告诫。
“可是现在我们的速度根本提不起来。”戴复东说道。
“我看插田不要讲究好看,插下去保持一定的行间距就行,没有讲究那么美观。两个拉线的人完全就是浪费劳动力。另外因为对齐,也耽误了不少时间。现在这种情况,我们没办法讲究美观。”冯万林说道。
“我赞同冯万林的意见。禾苗只要保持适当的行间距就行了。排那么整齐也不会增加产量,反而是耽误我们的时间。仙基桥人插秧,就不像我们那样拉线对齐。他们速度快得多。”吴婉怡说道。
“他们本来就比我们熟练。比我们快不是很正常么?”周祥林说道。
“是很正常,但是他们一天一个人差不多可以插一亩田,我们才插了多少?这样下去,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够把所有的田都插好。”吴婉怡说道。
“都别吵了。这样下去不行,得赶进度。我同意不再拉线,但是行间距要注意保持。大家插秧的时候,自己估摸。”赵建国说道。
第230章 抛秧
不是仙基桥的乡亲不去给青年农场的知识青年帮忙,而是他们自己也忙不过来。仙基桥的人虽多,但是里面有老幼妇孺,能够上田里干活的还不到一半。
现在生产队的稻秧也到了最适宜移栽的时期,耽误了农时,必定会受到惩罚。倒是像张喜来这样的半劳动力空闲得很。放了学就找张大雷和周红兵一道去常兴家里。
“你们不用去赶工分啊?”常兴看到这三个很是意外。
“赶什么工分!人家嫌弃我们在田里碍脚,像我们这样的都不让去抢工分。我就不信了,我再慢还能慢得过肖老四?肖老四不也要去抢工分么?”张喜来很是不满,他不是因为丧失了劳动机会而恼火,也不是因为丢了工分而懊恼,纯粹是因为被无视了。正是一个最看重被别人认同的年龄,却始终被别人当做屁孩,那种感觉是相当不爽的。
“肖老四手脚是慢,但是人家不是去插秧,而是拔秧。人家插秧手脚慢,但是拔秧的速度可不慢,而是手法轻,一点都不伤秧苗,洗得又很干净,挑起来轻快得很。喜来,你会拔秧么?那天让你拔了一下,断掉了一半的秧苗,照你那样干下去,咱们仙基桥的稻田至少要荒掉一半。”周红兵说道。
张喜来嘿嘿一笑,他不是不会拔秧,而是没有那个耐心。拔秧是个很枯燥无味的活,又很累人,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总是做重复性的工作,一般的年轻人难以坚持。正适合肖老四这个年龄的人。
52书库推荐浏览: 钓鱼1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