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风转头对方令辰道:“三叔,其实此事也是好办。”
方令辰讶然问道:“风儿有甚妙策,说来听听。”
金光华满脸崇敬地看着许海风,不愧是宗师级数的绝代英豪啊,如此棘手之事,也让他轻而易举地就想出了解决之道。他端坐马上,全神贯注,准备洗耳恭听。
许海风满脸带笑地看着蒋孔明,后者身不由主地打了个寒颤,他脑子一转,顿时苦笑道:“主公,您不会是又想做那撒手掌柜了吧。”
许海风大笑点头,道:“知我者,军师大人也。”
在方令辰和金光华难以置信的眼光注视之下,许海风吩咐道:“此事就交由军师大人了,相信以你的能力,定然不会让我等失望。”
方、金二人同时为之绝倒,这算什么办法,根本就是推卸责任的一番说辞。
蒋孔明哀叹一声,皱眉苦思,过了片刻,终于道:“也罢,既然如此,那我们干脆就大张旗鼓,做一次善人吧。”
隐隐摸到了他的意思,方令辰沉声问道:“蒋军师,你的意思是……”
蒋孔明对着他肯定地点头。
方令辰脸色微变,劝阻道:“此事只怕不妥,若是随军百姓人数太多,致使大军行动迟缓,怕是要为人所乘。”
在场众人都明白他的意思,匈奴人放弃追杀,最大的顾忌正是红色海洋那强大的战斗力,若是逼得他们做那困兽之斗,势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但红色海洋若是带着大队的百姓同行,那就是迥然不同的二种局面了。这时候,如果匈奴人再无动于衷,除非他们都是一群傻子了。
蒋孔明微微一笑,道:“老将军,在学生的家乡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谓福祸两相依,这件事情若是运用得当,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百三十一章 回返(三)
金光华回头望向那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一阵苦涩,对于蒋孔明的推算再也不敢有半点质疑之心。
在通向卧龙城的道路上,红色海洋的二万大军并没有受到任何阻击和抵抗,但是他们却并不轻松,某些人的心中甚至于还希望匈奴人能够衔尾上来,大战一场,也好过此时的无奈。
一件出乎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的事情让所有将领为之困扰不已,那就是在大部队的后面多了一条长长的,一望无际的尾巴。
虽然匈奴人有过承诺,只要不加抵抗,就不会妄自屠杀百姓,但是他们数百年来的名声太臭,致使信者寥寥无几。
看到红色海洋的大部队经过,无数的百姓自发地跟在后面,在他们的心中,既然北方的擎天柱红色海洋都要战败离开,那么局势之恶劣,就可想而知。这里,怕是真的要成为匈奴人牧马放羊的地方了。
希望,随着红色海洋的离开,已经完全破灭。任由将军们千般解释,但那张贴出去,写的天花乱坠的榜文却又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大规模的迁移开始了,随军而行的百姓们好似滚雪球般,越来越多。从最早的一镇数十户人家,到现在一眼望去,亦是看不到尽头。
方令辰皱着眉头,看着这群明显拖累了自己行军速度的普通百姓。人心,就是这样奇怪的一个东西,只要略加煽动,立时就会沸腾起来。
他扭头看向大部队前方的蒋孔明,心中既敬且惧,老姑姑对他的评价确实中肯,此人断然得罪不起。好在,人皆有弱点,蒋孔明的弱点就是许海风,只要不是瞎子和白痴,就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许海风的那片赤胆忠心,绝对是毋庸置疑。
许海风,他暗暗地长吐了一口气,幸好这是方家的女婿,方家待其不薄,而他也知恩图报。幸好啊……他并非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想到这里,老将军哑然失笑,一个宗师,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呢?
自从那一镇百姓执意随军而行之后,蒋孔明立即下令,将他们带至军中,行李有人抗,伙食有人做,帐篷有人搭,将他们伺候的服服帖帖。而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每日里荣幸地与蒋孔明蒋大军师亲密谈话,数日之后,蒋孔明成功地完成了洗脑的计划。
随后二万余人在蒋孔明的驱使下,开始了急行军。好在红色海洋不愧是大汉帝国首屈一指的精锐部队,纵然是在诸如这般胜利大逃亡的情况之下,亦没有乱了队形。
一路上,所有匈奴人或是闻风而逃,或是据城坚守,或是避而不战。总之,无人敢于挑衅攻击。而方令辰等亦是绕道而行,尽量不与他们发生冲突。
中原北方,原本就是地广人稀,再加上匈奴人的入侵,造成了大量难民南移,更是数十里渺无人烟,一片荒凉景象。
过了半个月,眼看距离西线大营不过十数日路程。蒋孔明立即改弦易辙,下令放缓行军速度。其后,大部队笔直向前,不再刻意回避匈奴人,一切阻挡在前方的障碍都被他们一扫而空。
同时,他将那些受到良好照料而心生感激的百姓招来,让他们到附近的城镇去张贴榜文。
榜文之上,洋洋千余字,阐述了红色海洋军团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暂时离开北方,同时信誓旦旦的保证日后一定会杀将回来。
只是这等睁眼说瞎话的举动却是无论如何也瞒不过广大群众们那雪亮的眼睛。
52书库推荐浏览: 苍天白鹤